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加持成就之源:上師瑜伽

(编注:文本转自台湾噶千佛学会官网,对照视频改正了部分错误)
  • 时间:2015年4月25日下午两点
  • 授课上师:第八世噶千仁波切
  • 中文翻译:张昆晟
 
今天下午要和大家讲上师相应法修法仪轨,也可以参考法本,此法属于外的上师仪轨修持、道的上师瑜伽,大家看仪轨看可看到梗概,内的上师瑜伽就必须认识上师的功德。
而当我们修持上师瑜伽时,心中不是为了获得证悟、而将证悟当成目标,而是晓得上师就是僧宝,如同上午所说,上师就是总集三宝,外在是佛宝,法教是法宝,内心就是佛。
就此角度而言,一切僧众都是良善的,一切僧众、善知识中,有许多上师有此功德,有些上师是转世祖古,有些上师虽未有转世头衔,但有此功德,例如依怙主竹旺仁波切,就如此具备慈心、利他之心、爱及安忍。
接下来延续别解脱角度来说,上师总集佛、法、僧三点,依理成立,身份为僧众、善知识,符合僧众条件,而上师的内在心的功德带有慈悲心、菩提心,口中所宣说的都是关于业力、因果正法道理,通晓道理,因此就是“法”,如同怙主吉天颂恭所言,当知上师即是“佛”,无非佛的三身总集。
从佛法角度而言,六道众生都可被看待成三身中的化身,在清淨刹土中,佛身可以安立为法身、报身,而六道一切总集,属于佛的总集化身层面,众生心性本为佛的道理,是佛语当中就已清楚说明的。
心性如同一碗清澈的水,不去动摇时极其清澈,有外在力量时就变得污浊,例如加入“我执”就产生浑浊情况,这就是“我执”和“利他”之心差别,一切众生本质都是“佛”,从共同点上去看,就不会有“我是佛教徒、你是外教徒”等区分,一切分别妄念将会灭尽。
接著从密咒实修者角度而言,应当看待上师为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
前面从别解脱、菩萨乘角度而言,看待上师为三宝总集,别解脱与菩萨乘是看待上师为具足如是功德力量者,依于道而修持,遣除障碍,未来将会现见佛果,这是别解脱与密咒乘对于上师善知识的认识。
进一步讲到密咒乘角度来说,上师身就是三根本中的上师,上师语为三根本中之本尊,上师意为空行。如何说上师身就是三根本中的上师呢?因为上师传授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灌顶,灌顶后让我们能够依照其教法修学,进一步让我们能进入本尊法门后,生起次第禅修,进而瞭解外在身为显空双运、语为乐空双运和意为觉空双运的道理,进一步能够从此通达究竟的佛果。
由于身和语展现此代表,因此说身是上师、语是本尊,意是空行。
在上师传授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会传授不落入有边及空边之胜义大乐,这是般若教法中最主要主题,而此主题在密法中,会透过“表示”、“象徵”、“内在意义”来加以了知。
有些人不晓得此道理而修持上师心意、也就是空行道理时,会看到密法中有一些佛父佛母形像,例如普贤王如来双身像、金刚持双身像等,有些人会带著妄念而看此修法,而产生怀疑心,这是因为不正确的认识“表示、象徵、内在含意”这三方面。
此处并非在表现轮迴中世俗男女情爱,实际上不是,只是作唯一种引介,是作为象徵手段、象徵内在意义。此表示之意就是“显空无别”,表示究竟法性的本性为乐,作为佛父,为表示法性的究竟自性为空,是为佛母,表示空,要表示乐空双运无别之不变大乐,故以此方式让行者更易于瞭解。
透过这样圆满自性的瞭解,我们可以了解究竟圆满的果,就是金刚持佛的三身境界,从心意来讲,是法身如虚空,从语言和心意来说,语言如报身、身就是化身。如此心意本质是无有任何迁转的大乐,在我们心中本来具足。
因此“表示方法”是佛父佛母,“具体象徵”表示乐空双运不变,而“内在最终意义”就是让我们晓得内心本质是无有迁转的大乐,这就是究竟能够达成佛果。
从究竟角度来讲,要瞭解密法是从“象徵”、“表示”、“内在意义”这三方面去传达。例如佛父佛母是象徵,表示大乐,内涵是让我们晓得离于二执之后,就能见到法身。
我们现在是见一切万法都是在二执之下去看,不论是大圆满传统去禅修,或大手印传统去观,谈的都是离于二执之心。也就是当我们的心性中具备无二之智慧,是超越能所对立性的。
所谓“成佛”,无非是抛去、清淨了“能/所”对立的二元执著。这样的心性本质如同虚空一般,我们晓得,透过密法之方便,加以实修,去瞭解透过密法修持,能生起大乐,这密法的究竟大乐,内在意义是超越凡俗分别念之后的无二智慧,此无二智慧的前提下,我们说一切显现都是佛父,一切空分都是佛母,以此作为象徵。
当我们说文殊菩萨为何拿利剑?此利剑是要杀人吗?当然不是的,此利剑代表运用利剑展去二元对立执著,我们目前都困于二元对立的泥沼中,以智慧通达无二性,就能破掉这样二元执著的网。
因此这把剑就代表在般若智慧中,是无二的。通达这样象徵、表示、内在意义之后,才会知道密法谈这些道理。若仅仅从表面形像去解释,可能会让人产生误会,但若你说终极的果为何,误会就会变小。
因此,可以从暂时方法、修行道理最终无二的果、无二智慧这三方面去讨论,这样去理解,较为稳当。而上师带领我们了悟此智慧,因此就是三宝总集,就是三身总集,对我们具有真正大恩。
如果我们具有恭敬心、虔诚心去看待上师即是真佛,必能得到上师内心的功德。我们说“上师就是真佛”,并不是说要将上师外在看成是佛,而是说上师内心具足如来藏功德层面去瞭解,进一步上师具有菩提心、具有大悲双运的精华,透过对于上师的虔诚恭敬,我们的我执将会去除,而成就佛果。
因此说依止上师善知识是如此重要,如同前面所讲,初学者要看待上师为三宝总集,而密咒乘要看待为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最终果要看上师就是佛的法、报、化三身总集,以此方式来修持上师瑜伽。
究竟的“果”就是佛的本性,也就是法、报、化三身,是本自俱足的自性,这样的层面可以说有空的层面、明的层面和大悲的层面。心性空的层面如同虚空,但不是空空如也,是空而明、明而空的,是明空双运的自性。
同时,亦称为“显空双运”,“显分”就是佛父、“空分”就是佛母,也就是在空的本质中,并未丢失明性和空性。
因此我们说显空双运,若你能够确切认识这一点,就知道究竟了义无有迁转之大乐、是无有迁转之金刚持,若你修得是胜乐金刚法门,所谓“胜乐”、“上乐”就是意指如此显空双运、明空双运之自性。
当我们通达此点中,就会知道原来我们心的自性本质中,“明”就是佛陀报身,“空”的本质,就是佛陀法身,这两点是双运一体的,因此可以展现出对众生的无缘大悲。
而由于众生对于“明空双运”是不能理解、了悟的,我们对于这样无法了知“明空双运”道理的众生,产生无有条件的、无以言喻的大悲。以上所讲一切,就是我们内心中本俱的,而此无缘大悲是週遍于一切处,而我们要瞭解到,为何我们现在不能看清本来面目?就是因为根本上的无明使然。
由于无明的缘故,我们生生世世流转轮迴,产生很多业和习气,现在为了要逆转局势,因此要从“四转心”法开始著手,然后依次修持皈依、发心、上师瑜伽,这修都是有其必要性,透过些方式,我们可以逆转无明的这条道路。
我们就是希望透过修法实践教法,而能了悟内心,要知道透过此了悟,能达到如何地步,将能如何了悟心性,如此一来,我们就不会对修行感到疲倦
整理来说,我们必须好好把握心的体性是空,此空的体性就是法身,心的自性是明,此明性就是报身,而大悲週遍一切处,此面向就是“化身”。
不论哪一层面,实际在上都是在一个心当中,都是本来自足的、无自他分别。从实相上来讲,心性都是无二的明空,无有自他分别,心性是唯一,此自性就是双运的,而此“空”,并非是落入于存在的极端,或落入虚无的极端的。
“明”的自性中就是“空”,“空”的自性就是“明”,若能理解“明的自性为空、空的自性为明、大悲週遍”的道理的话,就能产生真正了悟,当你能有此体悟,并逐渐坚固时,就能达到不迁转的大乐,我们现在对于大乐的体验还不稳定,有时有体验有时则否,最终达到理解此方法,而能达到稳定不迁转的大乐。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法本55页,是“上师相应法”修法,此时,我们会观想上师身为金刚持,不过对于有信心的弟子而言,不需要一定要观想上师为金刚持形像,可以观想就是自己所认识的上师形像。
一个有信心、恭敬虔诚的弟子,可以如实观想,而不需要一定要观想为金刚持,但须要瞭解,上师心的自性是明空双运,和诸佛心性毫无差异的。
而且要知道,一切上师和一切诸佛的心性,都是无有差别的,也就是从法身和报身层面来说,是无有差异的,因为他们都是无有偏私,他们的威德力也无产生无任何偏狭性,如同降雨时普遍能普降大地,不会刻意不降雨于哪处。
因此,上师内心当中的威德力如同降雨一般,无任何偏私性,因为他的内心就是空的本质,而与我们产生关连者为上师的色身。
我们透过对于色身的喜好,而蒙得利益,这样空的本质,上师的内心功德就是具有利他菩提心,就是慈悲心的自性,因此当我们观想任何一位上师时,就如同观想所有上师一样,因此有教法说,观想一位上师和观想百佛的功德是相同的。
此原因是由于上师的内心是明空双运、具足大悲自性,因此观想一位上师,如同观想所有传承上师、一切三世诸佛如来、以及法报化三根本总集一样,因为他们在心性上毫无分别。
因此不论你修持的是哪种教派上师相应法,是宁玛、萨迦、格鲁、噶举派也好,最终都可以晓得,我们是透过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遭遇,和他们色身产生关连,但最终的追求世界,是藉由此关连而产生信心和信赖,由于我们无法直接见到上师内心的功德,因此藉由趋入与上师之间的联繫,而体会上师的功德。
而要如何见到上师报身的清淨面貌?就如同中阴教法当中所教授,“于报身刹土当中获得解脱”,那时就可从上师报身的内在意义去了知。
我们现在由于业与习气缘故,无法瞭解上师内心,也就是普遍无变究竟大乐的本质,无论如何,我们要从“上师内心具足功德与佛自性”去了知,如果能够真正从此来瞭解上师,就如同密勒日巴尊所言,“我的身体是五大种和合之身,最终是不会死亡的,任何有信心、虔诚心的弟子,我就会在他们面前展现。”
因此若能通达此道理,即使上师示现涅槃,我们也不需要过度忧虑,因为我们瞭解上师的内心就是明空双运的本性,他是不会消失的。
就如同《佛子行三十七颂》所云:“无来亦无去”内心本性如同虚空一般,无任何偏剖性,因此无“来”可言,也无“去”可言,这样的自性就是上师内心自性的本质,就是法身的自性。
我们应当通达知道,透过修持上师相应法,我们能够通达自己的心性,就能和上师的法身、也就是心的本质是相同的。观想上,观想上师形像时,可以如同是吉天颂恭尊者所教授的,“刹那中圆满一切”的观想方式。
用此方式,观想上师在前方虚空中。训练时,可以藉由小小图卡、上师法相作为辅助,如此一来,只要有信心和对上师的强烈信念,也可以用此“一刹那间圆满”的方法来观想上师身像。
如此一来,即使你只观想一尊上师,其他传承上师的实修力量也都会不断圆满于根本上师之中,因此,观想根本上师的内心功德时,也可以领受到内在所有传承祖师的加持,因为一切上师的内在功德都是无二无别的。透过此方法,最终能了悟到,自己的心的本性是和上师无别的,就如同修一法门,而能通达所有法门一样。
在“上师相应法”仪轨中,会以“吉祥”、“具德”来形容上师,以修持上师相应法而言,“具德”、“吉祥”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具‘德’”,是意味“福德”的“妙德”,会拥有福德。
此“福德”从两层面来说,“自利”者是法身,“利他”者是报身和化身,这样福德如同萨迦班智达所言,有极其广大力量,如同阳光具有光和热,能无偏私照亮一切,有福德者的力量就能源源不绝,萨迦班智达也说道,无福德者,就如同一盏油灯,很容易枯竭。
而有福德与否,取决于自己心态如何。我们能够培养福德,就如同种子中本来具足花朵的功德,但是否能开花,要具备外在助缘,而这助缘,就是福德的力量。
密勒日巴尊者受到尼泊尔国王迎请时,尊者拒绝了,回答说,“他算什麽王者?”其他人问他说,这样一个国王给你贫穷者改善生活,尊者回答说,“他不是王者我才是王者,因为我是真正心中拥有国政者”
当一人内心当中拥有完整的佛法功德时,就是所谓“福德”。
马尔巴大师坐下有许多高徒,其中最为殊胜者,如同心子般马尔巴尊者曾言,密勒心中有佛陀教法命脉,这些教语都是我们现今仍可以看到的。密勒日巴尊者之所能有此广大福德,是如何而来?来自于生生世世不断培养利他、帮助他人,而获得的结果。
因此所谓具德上师的“德”,就是“福德”、饶益众生的功德,也就是慈心、悲心,带给众生快乐,这才是真正众生福德。
给非常贫穷乞丐一万元固然很好,但比起拿到钱的内心雀跃,真正能帮助对方者,是让对方瞭解业力因果,生生世世业力因果道理,过去、未来如何发展慈心悲心的好处、业力因果如何运作等,介绍“一切苦因来自于我执烦恼;一切快乐的因来自于安忍和慈悲”,认知到修持慈心、悲心和安忍的价值所在,而去放弃过去卑劣行为,累积善行而为自己带来人天果报,这样会比展现于财物的福德,更为有效。
一万元的财会很快用完,可能被拿去喝的大醉睡一场就用完,福德也就相应的结束了。因此若能知道如何造作快乐的因、捨弃罪业之道,就能获得广大利益、获得广大福德。
我们仔细去思考,会发现上师为我们引荐教法内容,因此具有广大恩德,引荐慈心悲心方面,让我们瞭解推己及人、慈心悲心、安忍道理,而能用在人际关係中,对自己父母、兄弟姊妹及一切如母众生,“未生起者令生起、已生起者不退失辗转增上”,令他们能从慈心、悲心来驱入教法,最终藉由菩提心而不断辗转增上,最终通达法、报、化究竟之果。
从“菩提心未生者”,分为三种修行层次,最终为佛果。这就是中阴教法当中,获得报身解脱的相关道理。而从“菩提心辗转增上”的道理而言,上师具备此慈心悲心功德,因此说是“具德”,我们是希望藉由上师的引荐,而获得上师的慈悲功德,而不是为了获得上师色身。
若执著于上师色身的追求,会产生很多错误,要将心专注于禅修慈心、悲心、业力因果道理,来最终通达上师的心,而不要老是挑上师毛病,因为若当你专注于负面的观察,最终连佛陀都会被你发现过失,何况是善知识?上师有无问题,最终是他自己的事情,不需要我们去追毛求疵。
要将心专注于上师的慈心、悲心功德上,要瞭解此慈心悲心就是真实的福德,以此灭除我执,才能通达真正的果。
当我们未能通达实义时,就如同冰块一样,若无菩提心,对于“空性”的了悟也会仅流于纸上谈兵。若能以菩提心来培养内心相续,会因此感激上师,这就是获得上师内心功德,反之,若仅流于表面的追逐上师色身,而因此与人产生种种衝突与嫉妒等等行为,这都不是我们需要的。
“吉祥上师”解释完后,接下来是“四身自在”,在55页下方,“四身”和“三身”可以配合起来解释:在法、报、化三身之外,“自性本性”就是“体性身”,透过修持,我们可以认识自己心性,并透过此获得证悟,可以了解到,上师具足本智自性,不论是三身或四身都可以。
以三身而言,佛陀法身和报身都是清淨层面,安住于清淨刹土中,及展现在清淨业力众生之前。当我们讲到“清淨刹土”时,常常人们会有一种概念,觉得所谓“刹土”是虚无飘渺的,对于其到底存在与否?因此不免心存怀疑,例如讲到极乐世界、清淨刹土时,对我们来讲实在太难以捉摸,而有产生怀疑心。
其实这怀疑心是大可不必的,因为极乐淨土无非就是“菩提心”的自相展现,就例如烦恼展现为六道的痛苦景象、嗔心的自相展现为地狱景象,饿鬼就是有强烈的贪心所展现,强烈的愚痴自相就展现为畜生道,三恶道无非就是贪瞋痴烦恼的具相展现。
菩提心展现的就是清淨自性本质,世界上有不同人种、国家,有些非常幸福安乐,有些人特别痛苦等,若去询问快乐及痛苦等不平衡的原因,痛苦无非就是由于贪嗔痴的自相展现结果。既然如此,相对面的慈心、悲心、菩提心自相,展现出来的,就是清淨和乐的面目。
从小层面来讲,若自己心中具有利他心、宁静,可以给家庭带来和乐,这道理就说明了,心的功德可以展现于外在世间上。佛展现于清淨众生和不清淨众生面前的共同面貌,就是化身。可以说一切众生都是佛陀化身层面。“化”的意思有两种,第一为“不真实”,第二是“非拘泥于一格”来瞭解,也就是应化、变化。
为何说是非真实?因为实际上一切众生并非真正实有,有情的心性为佛,因为缘起之故,而有业和烦恼,因此生于六道,但心性本为佛,目前这种暂时外相,并非众生的真实化身,道理就是如此。
“化”表示我们所见到的外相,并非真实存有,当我们能如实了知,六道众生内心的清淨本质,并非我们所见的烦恼面貌,这些烦恼都只是暂时性的,众生心性本质就是佛,且透过修道,确实能够成就佛果。
就如同冰有能够融化的可能,因此我们才会说六道众生的本质都是化身,都有成佛潜能,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衝突、叫骂,会怀疑到,若说众生都是佛,那这些现象到底什么道理?
其实若我们仔细去看待,所有有利于众生的事物,都是佛陀化身,无一例外,如同天上的云及降下的雨,而除了人道中的佛陀外,六道中还有其他种种不同示现、来接引其他众生的化生,例如动物道中的佛陀等,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例如动物界中也有佛陀化身,例如蚂蚁窝中也有阶级性:蚁王、大臣等,这当中也有能透过动物身躯,来引导众生的方法,这就是佛陀示现六道不同化身,来接引众生的种种方便。
世间有许多不需要外力、自然可成就利益众生之事物,如同太阳、月亮、天空、森林等等,实际上都是佛陀的示现化生,这就是我们在文中所讲“清淨法界加持力”的意思。这样清淨法界加持,配合外在缘起和因果,能展现真正饶益有情众生、展现利益众生结果。
以菩提心为因,以修道为助缘,就能现前暂时增上生和究竟决定胜。这样的暂时人天果报及究竟成就之佛果等一切果,都是由菩提心为因、最终而成就之果。
因此我们应该晓得,我们的心在暂时面目上,有清淨不清淨层面,但本质都是佛,因此说“所有众生都是化身”。
我们作为六道有情众生,都已经拥有佛陀的功德,透过修道,就能够究竟现前此功德,这是大家现在就已经共同具足的。
因此强调“化身”的“化”,有一种虚假性,而非自然而然的本性,要从此方面加以理解,就如同若能够看到一杯水,提醒自己原来佛陀自性就是慈爱,这样事物就是佛陀的化身。
以上就是法、报、化三身道理。体性身是可以透过修正、了悟自心心性,这是对于“体性身”的瞭解。
同时,我们讲到佛陀的“工巧化身”,例如佛像、唐卡、佛画,都是佛陀化身,有些人会认为到,这些不过是一种物质,怎么能说是化身?但由铜、泥、陶所塑之像,是能够行持佛的利生事业的工巧化身,我们说佛陀的法身和报身,就如同虚空以及虚空中的地、水、火、风等大种,在有信心虔诚心前提之下,法身和报身也能如前述工巧化身之形式,来行使饶益众生之事业力。
对于业力清淨者,佛陀能直接以工巧化身之法,确实是能够直接行持利益事业的,例如有人业力清淨,能够看到佛陀讲话,如同亲见佛陀一般亲见,赐与教法,是否这些人非常了不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是否有此经历、有此状况,完全观待于心中盖障染污是否清淨,如果能够清除心中盖障染污的话,这些情况都是会发生的,不是只有特定的人。
我们在看待工巧化身时,就如同失明的孩子看不到母亲,但母亲仍是对他关爱有至,当他若能去除失明问题,就能够亲眼见到母亲慈爱。我们如何要去除如同障蔽双眼的染垢?就要透过慈悲力量。
如果你能通达此道理,即便非常小的佛像、佛卡,实际上都有非常高的重要的性,例如只有一尊拇指般大小佛像,不论是观音、至尊度母,无论何种材质,都能够产生很大利益众生事业。
为什么呢?因为供奉者会视其当为真实本尊诸佛,进行供养供养之事,因此供养的行为,也可以成为去除我执之力量,就能为此人带来非常广大利益。
因此即使是非常小的小佛像,也有很大利益,若能当成真佛看待,就能有助于我们减少我执,并让我们进一步去瞭解诸佛的自性本质。
这就是诸佛菩萨让我们直接培养福德的方式,直接带来福德,即使我们好像是双眼失明的孩童,一般去不懂看待诸佛大悲功德,但诸佛的大悲加持威德力,仍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现在无法体验,就如同有两孩子,不论失明与否,母亲的爱都不会有分别,只是失明孩子无法亲眼见到母亲的慈爱一样,而若对于正常视力者,就可以完全看到母亲的慈爱。
当我们晓得所谓佛像、所谓“工巧化身”的真正意义,就可以了解他们是不可思议的资粮田、福田,那怕对资粮田只是供养一朵花,就可以如同对真实本尊、佛陀献供、献花一样。

附:“佩戴上师的物品”之意涵

Q:莲花生大士说,“上师瑜伽”的其中一个三昧耶是必须把上师的某件物品佩戴在身上。这件物品应该是与莲花生大士相关的,还是与上师噶千仁波切相关的?
A:由于我们较注重外在的物质世界,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上师的身,并视之为实际的境或相。但上师是什麽?我是什麽?我就只是这个身躯吗?这并非真正的我。
实际的上师是“心”,然而人们把肉身看成是最重要的,当他们有这个境,就能以强而有力的方式去忆念上师。
但我们必须瞭解真正的上师是什麽?上师其实是“心”。从佛到上师,心都是相同的。
所以心即是佛,更进一步来说,你的自心也是佛,唯一的分别在于成熟或不成熟。其实并没有另外的佛。若忆念上师,则是记起了上师的“意”功德。
那上师的心是什麽?在相对层面而言,那是慈爱与大悲之心。在究竟层面而言,那是已了悟见地的心此心已开展两种菩提心的其中之一。
如果你拥有能如此提醒你的物品,它能提醒你忆念这些功德。但并不是非要戴著它或把它放在身边不可。需要做的是记住上师,这才是目的。
所以真正的上师是心。各种提醒我们上师功德的物品可以是各种佛身语意的所依。
例如一些教法裡提到,当上师圆寂时,就算是接触到他们的舍利或骨灰等,也能种下解脱的种子,这也是因为他们的“心”。
上师可分为内外两种:“内上师”是你的正念“外上师”是提醒你记住正念的所依,因此外上师化现种种伟大功德。然而真正的上师是你的正念与正知。
在东藏康区有个例子,人们很注重噶玛巴、班禅喇嘛与达赖喇嘛所说的话。
噶玛巴的某个前世说道:“任何人从远方见到我,将不会堕入悪道。任何人近距离见到我,将会堕入悪道。”
由于有一段距离,我们会见到上师的“心”何其珍贵,并生起信念、淨观与虔敬心,任何人从这个观点看待上师将得到解脱。得到解脱的是无明的心从不淨的感知中解脱。他们如此得到解脱。
噶玛巴也说:“那些靠近我的人,在我身边的人,他们不会投生善道,而是会堕入悪道。”
由于距离接近,往往使我们看到上师的过失,而无法开展“清淨”的感知由于这种负面的心,我们将投生悪道。
本文节录自《美国GBI问答开示(2021/12/18)》

附:巴竹法王谈根本上师

(编注:转自白玉秋竹仁波切官网)

直指法身 恩逾诸佛

巴竹法王致某僧人阁下:
夫我自幼值遇佛法,入门皈依、研读、修学诸多经论,然根性陋劣、习气深重,故于别解脱戒、金刚密乘戒多有违犯。此生虽精进实修,但内心却从未生起欲界定,于戒、定、慧三学更有天壤之差。
多年修学佛法之因,虽于显密著述颇丰,广为新旧译派等称扬,并多劝言:倘能多与大众广结法缘,自是甚佳。
我亦深知如此既可悠閒,又能得益。然《入菩萨行论》有云:
吾富受恭敬 众人皆喜我 若持此骄慢 殁后定生惧
故我不敢自比某些人口中所言之善知识、成就者,如此之行恐犯大上人语,故不敢有所欺诳、保留,而实话直说。
如我这般虽略涉教法,但于证法丝毫未具,仅如过去六群比丘,因此不敢欺瞒众生。故即使来拜见、摩顶,亦无任何利益。
然而,何谓信心?对三宝具信名曰信心。特别是三宝中当以法宝为重,因佛宝、僧宝之殊胜皆来自法宝。以是之故,尤须对法生起具信。
何谓法宝?能抉择四谛之善说名法宝。此四谛法具足了知因果、深信因果之信心,经律论三藏所言皆不出于此。
从观察某人之言行举止,或听闻某人之说法,自以为可得到信心,此除自欺外并无其他,此名为“大邪见”。
修学佛法需往内观察三毒,儘量对治三毒,广为行持,乌金大师曰:“三毒尽漏,何需佛法?”如此之说,大众不解其意,仍一味往外追寻,指此为圣山、此为圣岩、圣树、圣水。如此所谓之善知识、佛油子等著急追寻,以为可从他人身上得到大加持。如此想法,仅为走火入魔之因而已,无有丝毫意义。
对上师具足深信与祈请,将能获得更多功德。某些经典与大师所言之根本上师,即是指具足三恩之根本上师,并非指某某耆老、和尚、喇嘛或老参。
然何为根本上师?如《上师瑜伽引导文》中所言:“中围圆满主尊为根本上师。”所指为何?以深信对境为能得灌顶及口诀故,乃为根本上师。
对上师之信心来自于感念上师之德恩,并非上师之功德。须深信上师超越诸佛。为何超越诸佛呢?直指自心法身故,予我恩惠胜佛故。
那麽,众人皆称大恩根本上师,何谓大恩呢?上师之大悲能令法入于我心,故名为根本上师。因此,曾于某某上师座前听过课或接受过灌顶,并不称为根本上师。
觉卧阿底峡尊者有多位上师,然其中特为殊胜之根本上师是瑟林巴大师(金洲大师)。
有云:“欲令乞者生欢喜,须于其袋装满米;富家粮仓米再多,然于乞者无所益。”经云:“对父母孝顺也是因感念其恩德,而非因其威势。”
那麽, 何谓信心? 何谓修行佛法?又何谓对上师之祈请呢?当代自称智者、大堪布等, 于此三者竟一无所知!是故我今日以不违经论而劝说,此劝言乃为结法缘,须广为传阅、演说,幸或有一、二人能得信,依之而行,是堪庆幸。
言尽于此,汝无须多留,即便留之久年,为汝摩顶、祈福、祝愿之举亦毫无意义,故吾亦绝不为之。以上所言,汝当知之。
嗡嘛呢呗美吽。
 
巴竹法王著 师 寿丰恭译 徒 秋宝恭录 2011/01/01 新年贺礼
邬金仁波切眼中的宗萨钦哲《二十一度母礼赞文》讲座 | 宗萨钦哲仁波切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