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四聖諦 -1
- 调伏意乐
這門課的主題是「四聖諦」,在講解時會配合十二因緣,也會配合道次第,這樣就會了解四聖諦與道次第間有甚麼呼應的關係。在西藏三大寺或某些寺廟,若一門課開始時,人多一點,就感覺很棒。這裡的場地很小,所以今天感覺人比較多。在印度菩提迦耶每年藏曆一月一至十五日過年,辦普賢菩薩法會、宗大師創辦的神變節祈願法會,通常格西的考試也配合這個時間舉行。在法會的前一天,僧人會先排位置,有點像開幕。這時,本來不需要擠,那邊地方很寬,可以慢慢進來,但大家會故意擠來擠去。因為有說,開幕時要請很多人來,擠一點,以後會旺!所以今天,也可以說請大家擠一擠!
這門課主要的對象是沒接觸過佛法或已接觸但想知道如何把佛法運用於生活上的人。講的內容,是一些簡單同時與生活有關的的佛法概念。另外,因為我的國語差,有些字用得不對,讓大家聽得吃力,要對各位說聲抱歉。
1.0 四聖諦
1.1 佛陀為何要講四聖諦
若各位完全沒有聽過 「四聖諦」的話,先把這些字背起來。四聖諦是佛法中很重要的思想及名相。這四個聖諦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講佛陀經時,為什麼要講這四個?由於佛陀很關心我們的離苦得樂,所以才講這個。因此,我們也要把四聖諦用在自己的離苦得樂上。若沒有去運用,四聖諦就只是書裡的記載,與自己的離苦得樂是不相關的二件事,佛陀講這些就沒有意義了。因為關心我們離苦得樂的渴求,佛陀才講四聖諦。
那麼,我們的感受與四聖諦有何關係呢?我們都想離苦,但是卻不懂真正的苦是什麼,也完全不懂苦的因。由於這二個原因,我們無法脫離輪迴的苦。因此,看到眾生希求脫離輪迴的苦,佛陀慈悲不捨地宣講了離苦的方法—苦諦與集諦。另外,看到眾生希求快樂,佛陀慈悲不捨地宣講了得到快樂的方法—滅諦與道諦。若很想脫離苦,就先要了解苦在那裡?佛陀在苦諦中所講的對不對?若對的話,再去看佛陀在集諦中所講的,眾生苦的因在那裡?必須把佛陀所講的,與自己平常渴求的脫離苦與脫離苦因的願望連結。
1.2 什麼是正確的四聖諦
但是,眾生不會連結,眾生想脫離的苦,有時並不是苦,由於自己認識錯誤而把它當成苦。有時,雖然對於苦的認識是對的,但卻覺得這些苦是自己存在的,這些苦的產生不需要因,是無因的,故無法改變。這些想法,都會增加眾生的痛苦。所以,要了解它是不是苦?苦的因從那裡來?了解之後,雖然還未把苦與苦因斷除,但卻能讓心變得比較有膽量、有信心—自己一定有機會斷掉那些苦,因為自己知道了苦的因。由於知道了苦的因,勇悍的心就會生起。這種心生起後,再受苦到時,就不會那麼痛苦或受不了。
所以,學苦諦、集諦要盡量連接自己生活上的感受。苦諦中細微的部分,要多閱讀相關的經論。對我們來說,直接看佛經有困難,所以,要看祖師大德解釋佛經的論典。讀論典時,要深入了解細微的部分。當面對自己的苦時,才會了解經典講的內容。否則,較難了解。
學習滅諦、道諦也是,我們所希求的快樂,是不穩定的,它會轉變成苦,它不是圓滿的樂。圓滿的樂是滅諦,獲得它的方法是道諦。所以,也要仔細認識滅諦道諦,然後檢視自己的生活應怎樣改變。我們現在雖然還無法直接把滅諦道諦用在生活上,但可以用隨順的滅諦道諦。舉例說,自己跟某個人不合,每次遇到就會生氣。此時,先離開他、離開這個環境,比如心裡不要想他,因為自己還無法面對瞋心,那就先不要想這個問題。「不要想」就能斷掉瞋心,就是一種隨順的滅諦,這種方法—不要想—好像讓自己快樂一點。至於隨順道諦,例如,應當隨喜自己的福報、隨喜自己好的部分。不過,隨喜時要小心,因為有時可能會生起貪心。當隨喜自己的好時,要從它的因去隨喜,這樣比較不會生貪心。比如,隨喜「自己有甚麼甚麼好」的時候,心裡要想,這些好一定是自己曾經做了那些善根,現在才有這些功德福報。這種隨喜自己的方法,可以算隨順道諦。總之,在生活中,可以盡量去隨順滅諦道諦。這樣做,才能讓佛陀因關心我們苦樂而講的四聖諦,變得有意義。
1.3 此四個為何稱為「諦」
關於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平常我們自然感受的痛苦,這種了解是苦諦嗎?或我們所了解的苦因,就是集諦嗎?我們很想離開苦,我們認識苦的程度正確嗎?不夠正確。我們「很想脫離苦」的這個感受是正確的,但是對於感受的對境、也就是對於苦的認識是不正確或不圓滿的,甚至有時候,認識的對境根本完全不對。佛陀所以講苦諦,是為了讓眾生對苦有正確地認識。對苦認識不圓滿,比如,我們看某個人這生很坎苛,就只看他很短期的一些不好、不快樂的地方,沒有看它的「因」在哪裡?它本身是怎樣苦、怎樣把苦與煩惱,又混在一起?這種我們無法認識得很圓滿。在認識苦的時候,我們主要是根據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想法,所以多是在煩惱中認識苦,因而產生很多錯誤,不圓滿的認識。有時,我們認識的苦可能完全不是苦,但我們覺得它是苦的,比如,我們覺得若沒有輪迴這些事,我們會很苦。若沒有這個世間,我們會很苦。若沒有我們愛享受的貪,及那些享受的對境,就會受不了!這是對苦完全錯誤的認知。
佛陀說苦聖諦時,雖是針對我們感受的當下講的,他說眾生「很想脫離苦」的這個感受是對的,但對苦的認識卻有很多錯誤。苦「諦」的這個諦字,是真理的意思。佛陀說,眾生對苦的認識是不對不圓滿,甚至完全錯誤,所以對苦一定要認清楚!佛陀告訴我們,真正的情況是甚麼甚麼,所以才稱它為「苦」,這就是「苦諦」的解釋。
同樣地,集諦也是,我們把不是苦的因,錯認為苦因。加上很多煩惱的看法。有時,我們認識它是苦因,但卻不圓滿,所以也有錯誤。為此,佛陀開示了集諦。為了同樣的問題,佛陀也開示了滅諦與道諦。
1.4 此四個為何稱為「聖」諦
事實上,不只是我們,所有的凡夫都會認識錯誤,只有聖人才不會有這種錯誤。聖人所認識的苦、集、滅、道都是對的;他們的感受與認識,都是正確的。聖人對於苦與苦的因、樂與樂的因的認識是圓滿的,所以就稱它為「聖」諦。佛陀指出,眾生認識的苦、苦因,樂、樂因都是不對的!所以一直講「諦」,就是因為我們認識錯誤,還沒有認識圓滿的意思。因此,千萬別想,「四聖諦!我聽了很多次了,我都懂了。」想想佛陀初轉法輪時,那些在場聽聞的人,應該比我們更棒吧?所以,不要覺得四聖諦是很簡單的。
1.5 眾生的渴望與四聖諦的關係
佛陀講四聖諦,一方面是因為他很關心眾生離苦得樂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因為四聖諦是最好的方法。在學習前,我們要這樣思惟。思惟前者,四聖諦是佛陀對我們的關心而講的,由於自己離苦得樂的感受與佛陀所開示的四聖諦很有關係,所以,我們的心才會動。否則,不論佛陀講什麼,我們的心都不會理睬,都不會動。思惟後者,四聖諦是最好的方法。事實上,對我們來說,要改變的話,最好的方法是要先認識自己對離苦得樂的希求,我的感受在哪裡?要從這邊改變,才會改得快。如果像石頭一樣,這邊打一下,沒感受,那邊摸一摸也沒感受,這種人就不會改變。
這種情況猶如世間的孩童,左邊跟他講甚麼,他沒甚麼感受。那邊要讀書,他也沒甚麼感受。這邊打一打,他也沒感受。一般說,這種人就很難改變。就像這樣,「感受」很重要,若沒有這種感受就很難改變。比喻中,世間孩童沒有感受,意思是認不出自己的感受,他一定有感受,可能他自己覺得「不理睬」是最舒服的感覺,所以他自己一定還有另一個需求。
有人說他不想脫離苦,他覺得苦也很好。他這樣想,也有一個他對於好與不好的感受。也許他覺得面對苦、或天氣熱一點,這樣才舒服,他在感受上也分舒服與不舒服。因此,無論在甚麼地方,只是認不出來而已,一定有感受的,每個眾生想離苦得樂的需求完全不會停止,不會斷的。因為我們永遠有這種感受,所以,永遠有改變的機會。因為永遠有改變的機會,有一天可能會有料想不到的大改變,那就會成佛了。
改變的機會,一定永遠存在於眾生的心上。彌勒菩薩在《寶性論》說任何眾生,即使是小螞蟻,都會成佛,因為永遠有改變的機會。在輪迴中,有時在三惡道裡好幾億劫,有時投生為人,有時升天。即使在地獄道很長的時間,想要離苦得樂的希求仍然在,它不會斷,所以改變的機會就永遠在。為什麼眾生會成佛?因為永遠有改變的機會,所以一定會改善。釋迦牟尼講四聖諦,也講眾生為什麼會成佛,它的根本就在於眾生有離苦得樂的需求。他看到眾生的如來藏或佛性,也可以說,他看到眾生永遠有改變的機會。更明白地說,這種想離苦得樂的需求永遠不會斷,所以才有這種機會,才有如來藏或佛性。因此,佛陀才講四聖諦。
佛陀一方面看到我們為甚麼可以成佛—我們可以成佛的本性,一方面因為很關心我們離苦得樂的需求,所以講了四聖諦。有時候,若朝自己佛性的角度去思惟,好像會讓自己變得勇悍些,較有自信,不會自輕。有時思惟佛陀那麼關心我們在離苦得樂上的渴望,心裡對於佛陀悲心的感受會出現,會謙卑些。會壓低一點覺得自己很棒,把自己看得很高的心。
無始以來,眾生離苦得樂的渴望,分分秒秒未曾剎那暫歇,直到來世,到來世的來世,一直不會斷。看一看!這樣是不是很可憐啊?按《悲華經》所說,賢劫有一千尊佛,其中許多佛,覺得末法時代,眾生的煩惱非常熾盛,很難改變而不想來、不想理了,但釋迦牟尼很勇敢地扛下了這個任務。所以,從佛的角度看,賢劫千佛中,最勇敢的是釋迦牟尼佛。就我們的角度看,世尊的大悲心很強,因為很關心我們,而來到世間,在關心我們的當下,講出我們對離苦得樂的希求,於是在初轉法輪時講了四聖諦。
1.6 四聖諦講說的次第及其意義
關於四聖諦的次第,世尊為什麼不反過來,先從快樂的滅諦、道諦開始,苦諦、滅諦後講呢?又,就苦諦與集諦來說,集諦是因,苦諦是果。為什麼不先講集諦,後講苦諦呢?同樣地,滅諦是果,道諦是因,為什麼沒有先講道諦呢?為什麼都先從果的部分講呢?以上講到兩點,一個是因果的角度,一個是為何不先講快樂的部分—滅諦與道諦,再講苦諦、集諦?要了解,佛陀所以這麼說,是有意義的。若不瞭解,就抓不到其中隱含的意義,對四聖諦便會沒甚麼感覺。所以必須了解其意義。
為什麼沒有先講滅諦、道諦,然後再講苦諦、集諦?想脫離苦與想獲得快樂,這二者之間,沒有甚麼差別的感覺,究竟哪種感受會先出來?對我們來說,二者是平平的,這二個感受是一起出來的,無法分先後。我們有多麼想享受快樂,同樣就有多想脫離痛苦,它們是一起的,沒有先後。想快樂的部分就是滅諦、道諦,想脫離苦的部分就是苦諦、集諦。看來,滅道諦也可以先講啊?為什麼佛陀不這樣說呢?
其實,我們以為的樂,完全不是真正圓滿的樂、我們對境的樂完全不是快樂。我們以為的苦,就更不用說,當然一定不會是快樂。以我們感受到的角度看,在我們心的對境裡,其實苦是一直在的。這點要先認清楚,否則,深陷於自認為的快樂裡,佛陀所說的滅諦道諦,就完全不可能啟發我們。
為什麼佛不先講滅諦、道諦?基本上,以我們的感受而言,我們想離苦與想得樂,這二種感受是同時發生的,但佛陀講解的時候,主要是針對在離苦得樂上,我們認識的錯誤。以此為主,而講了四聖諦。換句話說,佛陀不是僅對我們對離苦得樂的渴望與感受,而是指出在感受當下,我們對於苦樂認識的錯誤,所以講了四聖諦。若直接就感受來講,佛陀可以先講滅道二諦,再講苦集二諦。因此,從佛陀開示四聖諦的次第來看,對苦樂正確的認識很重要。我們有離苦得樂的感受,是佛陀講四聖諦的理由之一,另一個理由是,我們的認識有錯誤,所以佛陀講四聖諦。
那麼,為什麼佛陀不先講因而後講果,即以集諦、苦諦、道諦、滅諦的順序,他反而倒過來,都是先講果,後講因呢?首先要認得在輪迴中有甚麼不好,我們或許覺得自己有福報、有財富,輪迴中的花花世界、各種美好的受用,都很棒,完全不感覺這些是苦。因此,先要從這裡改變。這種改變是屬於果的部分,我們無法馬上講因的部分。若說是往昔惡業所感,一般人完全不會感受;若談到現在面前所遇到的苦,他們才會接受。所以,在苦集二諦中,果的部分要先講。
就滅諦、道諦來說,了解苦諦的因—集諦—之後,心裡自然就感到「哦!這個苦一定可以斷除的,我已把苦的根本因找出來了。所以,我一定可以離開這個苦」。我們會先生起這種希求,或先產生一定有解脫及生起想獲得解脫的心。這是第一步,也就是感受到一定有滅諦。其次,它是從哪裡產生?怎樣產生?這就是道諦。因此,就滅道二諦的順序來說,一定要先講滅諦,因為了解苦諦集諦之後,自然會感受到的是滅諦。因為在輪迴裡這麼苦、這麼難以忍受的當下,抓到了它的因,馬上會感受自己一定可以離開這個苦!離開輪迴的苦,這個離開的情況就是解脫,就是滅諦。
1.7 四聖諦與道次第
學習四聖諦,除了會幫助我們認識佛法,在修行道次時,無論在哪個階段都很有幫助。比如,剛開始在「暇滿難得」裡,我們都會說,得到今生的人身多麼珍貴難得。若不了解四聖諦,就不會覺得人身難得。因為不知道得到人身的因是甚麼?或眾生生於三惡道的因是甚麼?若不清楚這些「因」,則不會感到人身難得,所以要了解這些因果的關係。若了解四聖諦,就能清楚這些因果關係。比如,了解生於三惡道之因、三善道之因,就會清楚自己造了那麼多三惡道的因,三善道的因卻那麼少。所以,學習四聖諦,對於體會人身難得相當有幫助。於這個人身多麼珍貴的體會,也會有幫助,因為,有這個人身,我們才有機會思惟得輪迴的因是什麼、如何斷除輪迴。若墮三惡道,就完全沒有機會了解四聖諦。所以了解四聖諦很不可思議,透過這個,我們才會知道人身多麼珍貴、殊勝,所以「暇滿難得、有意義」。要了解暇滿義大難得,要靠四聖諦。不瞭解四聖諦的話,不瞭解人身是那麼難得、那麼殊勝。所以,學習四聖諦,對於了解暇滿、難得,相當有幫助。
四聖諦,對皈依也有幫助。了解四聖諦,才會了解法寶,才能看得到真正有一個能解脫的方法。所謂「法」,指的是解脫的方法,無論是自己或他人解脫的方法都是法寶。了解四聖諦,才會知道法寶;知道法寶,才會知道佛寶、才會知道僧寶。若不了解法寶,就不會知道佛與僧寶。所以,四聖諦對皈依相當有幫助。不只是認識三寶而已,心裡要生起皈依的話,也要靠思惟四聖諦。比如,思惟苦諦集諦時,心裡才會生起很強很猛烈的厭離心。思惟滅諦道諦時,心裡才會生起三寶肯定能救我的信心。皈依最主要的兩個因是恐懼與信心,必須靠思惟、了解四聖諦。若沒有四聖諦,我們也不會生起皈依這二因,當然不可能生起皈依。
皈依後,能否做到皈依的學處,也在於對四聖諦的定解心。透過四聖諦的因與果生起堅定信解,便一定會按照業果道理而如實去做、去修。可以說,修習皈依學處與業果,也要依靠思惟四聖諦。至於中士道更不用說,本身所修的主要就是四聖諦。上士道也是,我們在其他眾生身上思惟四聖諦的因果關係,才能生起對眾生的悲心、發菩提心,否則,無法生起悲心。悲心與菩提心,必須靠思惟其他眾生在四聖諦的情形,才能生起。由上可知,思惟了解四聖諦,在道次的每個階段都很重要。
1.8 四聖諦與世間生活
一般世間人思惟四聖諦也相當有幫助。思惟四聖諦,會讓我們在面對世事時,進一步想到,這件事有沒有意義?它只受我自己的感受影響而已嗎?還是它真的有意義?四聖諦講,我們心裡都有一種離苦得樂的感受,但這種感受對不對?是四聖諦討論、思惟的主題。我們內心想離苦得樂,這是對的,但我們對於苦與樂的認識並不正確,而且,也不知道離苦得樂的正確方法。也就是,苦的因不知道,樂的因也不知道。所以,對這些內容一直研究、思惟,這樣對我們會有甚麼幫助呢?我們就會了解到:哦!我平常的感受不是那麼重要,感受常常會騙人。對這個感受,要看自己認識得對不對?對與不對的著眼點、不是看短期的,要看它有沒有意義,而且是要看來世、來世的來世,看很遠看得很長。若常常這樣思惟,漸漸地,我們會習慣,不會一感受甚麼,馬上就衝動到受不了,不會像完全沒有思惟四聖諦之前,馬上被感受整個帶走,不會那麼重視自己的感受或跟著感受跑。常常思惟四聖諦,對我們有甚麼幫助呢?我們不會那麼笨,那麼好騙,不會一直跟著感受跑,我們會看自己的感受對或不對。
四聖諦講因的果報是甚麼,好的果報或不好的果報會看遠一點。這樣思惟之後,慢慢地自己會觀察:這件事情我這樣做,以後出現的果報會如何,所以現在我要小心做人做事,在這方面我們會注意。這樣注意的話,慢慢地,我們此生處理事情的智慧也會增長,不會求近利,眼光會放遠一點。比如,若我這樣做,有甚麼結果?一年以後會有什麼樣的果報?之後,還有甚麼果報?會看得比較長遠,因此,思惟四聖諦對增長智慧也有幫助。
好比,一個人本來是想什麼就講什麼的人,不會觀察這話講出來,有沒有意義?價值?思惟四聖諦之後,就慢慢會去觀察,如此一來,別人也會覺得這個人不是愚稚之人,腦筋不錯,要注意他講的話,別人就不會看不起他。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智慧,而且也不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當然別人就會看不起了。如果我們講的話完全沒意義、胡說八道,一開口就停不下來一直說,有時候說話太多,完全沒有意義,想到甚麼就說甚麼,旁邊的人會怎麼看?若要別人看重、對自己好一點,那麼,自己的言語行為要有意義,別人會想,這個人平常講話有意義,不會隨便講,所以他說的這番話一定有意義。因此,要得到別人的尊重,也要思惟四聖諦,觀察自己的語言、行為,觀察之後再做的話,別人一定會看得起我們。不但別人看得起我們,自己的智慧也會增長。
- 作者:愿觉 འཇིགས་མེད་རྡོ་རྗེ་ JigmeDorje
- 链接:https://yuanjuebd.top/article/ssdjjlz2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