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5.4 業集與煩惱集之關係

集諦的四個行相已講過了;集諦分為煩惱集與業集,這也已講過了。關於業集,有感果報能力的,稱為業,在業之前的是煩惱。所以,煩惱集在前面,而後有業集。另外,業集與果報中間,也要有煩惱集,因為,業集是因,業要成熟的話,需要煩惱集的幫助。在煩惱集之後,也有業集。這種業集,是快要感得果報的業集。因此,業集可分為還未成熟的業集—因—與已成熟的業集或果報成熟之前的業。即先有(1)煩惱集,然後有(2)業集—還未成熟的業集,即十二因緣之行、愛、取。然後有(3)煩惱集—幫助它成熟,之後有(4)成熟的業集出現—十二因緣之「有」,「有」是有果報之意。
最重要的是在(1)時先不要生起煩惱。若生煩惱,就一定會造業,所以不要生煩惱很重要。若煩惱生起的話,要盡量不去造業,比如,我生氣了—煩惱集,快要開口罵人時努力地閉嘴,不讓自己罵出來,也就是不要讓業集出現。最主要是不要生煩惱;不生煩惱,當然就不會造業。但生起煩惱後,要讓業停掉,不讓業生起。這個雖然很難,但還是要儘量做。以我們來說,早就造了無量無邊的業,但還有一個機會—已造的業要感得果報,需要煩惱的滋潤。不讓煩惱生起的話,煩惱就不會幫助業成熟。所以,這中間,就是我們的機會所在。這種煩惱,以十二因緣來講就是「愛、取」二支,不過,也不一定只有這個。
(2)以十二因緣的角度來看,業集是就引業的角度講,但不一定是引業,其中也有滿業。不過現在講的煩惱集、業集,並未特別指引業或滿業。若以引業的角度來說,它是十二因緣中的「行」。成熟引業的煩惱集,是十二因緣中的「愛、取」。而後,前面引業的「行」成熟的話,成熟後在十二因緣中稱為「有」。
以上的解釋,是就引業的角度而非滿業的角度講。但不論引業或滿業,都有這種「先種,然後讓它成熟」的兩個階段,先種是前面,先有煩惱,種了一個業,然後是讓這個業成熟的煩惱,然後是成熟的業。若就滿業的角度,就不是從十二因緣去講,因為十二因緣中沒有講滿業。十二因緣主要是以「死」、「投胎」這兩個角度講,所以是從引業的角度講,故不需要講滿業。但是不管引業、滿業都是先由煩惱種下一個業,然後再由煩惱讓業達到成熟階段。
這些煩惱集與業集,對我們來說,有些是要的,有些是不要的。要的是能讓我們投生三善道的「煩惱集,業集,煩惱集,業集」。不要的是能讓我們投生三惡道的「煩惱集,業集,煩惱集,業集」。所以,不要認為「煩惱集,業集,煩惱集,業集」都是不好的。因為,我們無法在這生就解脫,若這生可解脫的話,那整個「煩惱集,業集,煩惱集,業集」都不要。我們無法此生就解脫,所以來世一定要再繼續投生。既然要有來世,就要有一個好的來世,在輪迴中要得一個好的異熟果。
既然「煩惱集,業集,煩惱集,業集」有能讓我們墮三惡道的,也有能讓我們投生三善道的,所以投生三善道,也是有煩惱集。比如,由我執心造作出來,我自己很重要,我的來世要投胎得人身、來世要有福、來世身體要好。為此,我今生就持戒、布施、修忍辱等。這麼做,是由於愛自己的貪心而修。現在大家來這裡修習佛法,也是為了準備來世,我們愛自己,所以自己的來世要好一點,這也是煩惱集、業集。煩惱集是我要學佛,我要修行。現在來這裡,來這裡要做甚麼呢?這就是業集—投生三善道的業集。總之,不能說業集是煩惱造作出來的,就都不要;我們現在還需要這些業集。不過,慢慢地,當我們修得很好的時候,就可以說,我來世不要投胎。不過,想一想「不要投生」的話,要去哪裡?有時候心裡會怕。
上面講的「煩惱集,業集,煩惱集,業集」這種方式,有沒有感覺一個是剛開始種了一個種子,另一個是成熟前面所種的種子。不可單純地認為,只有開始時種種子而已,後面沒有成熟的過程。成熟只是成熟一個業,它沒有再造新的業。這些看法不正確,因為,造新業的同時,也幫助成熟以前的業。
舉例說,別人罵我,我感到不舒服,所以就罵回去。此時,我感受「不舒服」是以前的果報,是前業的成熟,而「罵回去」則是造了一個新業。我們以為「不舒服」與「罵人」是一件事,其實,它一邊成熟舊業、一邊造作新業,二者同時。當我罵他時,成熟了自己內心瞋心的習氣,同時種了一個新種子。所以,果成熟的當時也有因,因時也有果。這邊幫助舊業成熟,那邊造了新業,輾轉不停,真的很可怕。又比如,我罵他時,心裡各種煩惱習氣就會增長,雖然此時看起來只有瞋恨心增長而已,其實,愛我的心也增長了。愛我的心增長時,我與他人比較時,愛自己更多一點的心,也會增長。所以罵他時,所有的我愛的心都會增長。其他的煩惱如我慢心等也多少會增長,牽一髮動全身,原本平靜的心,只要移動一角,就全部都影響了。看起來只有瞋恨心在作用,但同時影響到其他的煩惱習氣。同樣地,以前所造的業習氣也被牽動了。在集諦四行相「因集緣生」中的「集」,就是這個意思,一個因,它會作很多事情、幫助很多果報成熟。剛才講到,不可認為只是開始種了一個因而已,它沒有幫助其他業成熟,但是,以因的過程來說,是開始種了一個因,然後讓它成熟、然後感果。
所謂對「煩惱的習氣」(業習氣)的影響,影響指的是,它們的力量因而增長,也就是,使它們能感得各自果報的力量增強。力量增強,果報就會出現。

5.5 業集與煩惱集之根本因——無明

現在大概清楚業集與煩惱集的關係,接著,要了解一個重要的觀念—無明是所有的業集與煩惱集的根本因。「根本因」的意思是所有的煩惱或業的中心在無明。比如,貪心生起時,貪心本身,最主要的想法是甚麼?也是無明。尚未生起貪心之前,也有無明。無明是煩惱或業的根本因,有二個思惟的角度。貪心尚未生起之前,是無明讓貪心生起。有無明,後面就會生起貪心。當貪心生起了,貪心真正的中心,主要是無明。貪心本身有很多想法,比如:我貪這種東西,覺得這個東西那麼漂亮時,其實超過了這個東西的漂亮程度。而且,我以常法的角度看個東西,又超過了事實,其實它不是常法。所以,在貪心生起的當下,我心想得很多,如漂亮、這個東西永遠在、我也永遠在,想的角度太多了。眾多想法裡,最主要的支撐者就是無明,一種執著心,好比蓋房子,最重要的支柱是鋼筋。貪心覺得「這是實有的。由於認為它是實有的,在實有之上就會有常法,就會高估它的美」,所以它真正的中心有「實有」的想法。當貪心生起時,我們自己不認得、也沒有仔細認清它生起時,心裡有甚麼想法。其實,貪心裡面,是各種想法都在一起的,這點一定要了解。了解的話,才會知道,不須一一對治各別的煩惱,只要了解空性就好了。修習空性,就能滅除所有的煩惱,好比取出房子結構中所有的鋼筋,房子就會垮了。懂得這個道理,就會明白滅諦道諦是如何出現的?修那些道諦怎麼會證得滅諦?要了解,無明是所有煩惱的根本因、無明如何是所有煩惱的根本因,這是很重要的。
若不清楚無明與煩惱間的關係,就完全不能明白,斷除無明的話,怎麼能斷除煩惱。聖天菩薩是龍樹菩薩最主要的弟子,他於《四百論》寫道,「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無明與其他的煩惱不一樣。聖天菩薩用了一個比喻,在眼耳鼻舌身五根中,身根就像無明一樣,其他的根就只住在自己的根上,不會住在其他根上,但是,身根卻遍於所有的根上。它不只在身根上有,同時,在其他的根上也有。比如,眼根上也有身根,眼睛痛的話,我們也會感受到。
四聖諦裡是先有苦諦,然後有集諦,集諦裡分業集、煩惱集。思惟苦集二諦有何作用呢?思惟苦諦,內心會生起厭離輪迴的心,這是思惟苦諦的用意。有了厭離的心,但仍不知道怎麼脫離輪迴,故要觀察怎麼脫離輪迴、脫離輪迴的根本在哪裡,這個階段是思惟集諦。因此,思惟集諦的作用,是生起「我抓到了苦的因」的體會。若沒有生起這種體會,思惟集諦就沒那麼有意義。思惟集諦,就是要去思惟我要離開的輪迴,它的因何在?當自己內心感覺到掌握、了解輪迴的因,所以有機會能脫離輪迴。生起這種體會,集諦的思惟就圓滿了。
在《菩提道次第攝頌》,宗大師說道,「若不勤思苦諦之過患,如實希求解脫心不生;若不思惟集諦輪迴因,輪迴根本斷法不能知。」從這個偈頌可以知道,沒有思惟好苦諦,內心不會生起求解脫的心,因為人們會一直享受輪迴中的圓滿、安樂。生起想脫離輪迴的心之後,心裡想,輪迴到底能不能斷除呢?這部分就是集諦的思惟。思惟集諦後,心裡生起,我能斷除輪迴的苦,當這種體會出現時,思惟集諦就圓滿了。
在集諦的煩惱集與業集二者之中,若直接找輪迴的因,這個因是業。但是,若繼續找業的因,那就是煩惱。煩惱有很多種,而且彼此互為助伴、勢力強大。所有煩惱中心的根本是無明。我們無法一一對治每個煩惱,不過,若斷除煩惱中心的根本,就能斷除一切煩惱。
無明是什麼呢?四個宗派對它的看法不同,四宗對無明的深淺,辨識有差別。如有部與經部認為,無明是我執,不過,他們說的我執有其侷限。再深細一點的是唯識宗所主張的無明;更深細的是中觀自續派所主張的無明;最深細的是中觀應成派所主張的無明。
我們內心的煩惱裡,這所有的無明都在。對於初學者,學習佛法後,可能先能認出有部經部主張的比較粗的我執。若能繼續思惟修,慢慢會認出唯識宗主張的無明。修行更堅固時,會認出中觀自續派所主張的無明。至於最細的、真正的無明的自性、本性是甚麼?要圓滿認識無明的話,就要了解中觀應成派所主張的無明。這樣,對無明的認識才算圓滿。圓滿認識無明之後,就要斷除那些無明。
要斷除無明,必須先學四大宗派對無明的見解,然後要修。當自己了知每個宗派的見解,以這個了知去實修,感覺到無明的勢力降低了,當然那些煩惱也同時消減。這樣一邊修,一邊體會到「無明怎麼會是煩惱的根本」。若沒有修,就不會了解「無明是煩惱的根本」。認知就只是字面上說說而已,不是真正的了解。一邊修,一邊觀察自己的煩惱是否降低,就會感覺到煩惱會降下來。才會知道無明與煩惱關係密切,無明是煩惱的根本。
雖然四個宗派對於無明如何是所有煩惱的根本或中心有不同的主張,但所有的煩惱中都存在那些粗細的無明。最根底的無明是中觀應成派主張的無明。比如,一個貪心生起時,有「我」的念頭,也有「我要這個」的念頭存在於這個貪心當中。這個「我」裡面,有有部與經部所講的「我執」的念頭,有唯識宗講的我執—把外境看成獨立的,不是心的行相的執著心;有中觀自續派所講的執著心;也有中觀應成派所講的執著心。所以,一生起貪心的煩惱,內心的想法裡,各宗派講的無明都在,而最底層的無明是中觀應成派所講的執著心。若去除這種執著心,所有的煩惱都會應聲而倒地消除。
除了貪心,瞋恨心等所有煩惱的念頭裡,這四個宗派所講的執著心都在。因此,思惟四個宗派所講的空性見解,去修的話,會降低我們的煩惱。有這種了解後,才會感覺到四宗派所講的見解,並非只是文字上解釋法的本性,或一直辯論以增長智慧,但不是斷除煩惱。有些人會有這種念頭,諸大菩薩們,像龍樹、無著、世親等寫了那麼多的論典做甚麼?是不是用來辯論,或用來當大學者,不是真正用來修行的。這種念頭是不對的。
正如剛才講的,所有煩惱的本性裡,四大宗派所講的無明都在。既然都在,這些無明應怎麼斷除呢?不去想它,就好嗎?不可能!一定要靠著生起與無明相反的了知,才能斷除它。了解「在所有煩惱的本性裡,四個宗派講的無明都在」,才會明白經論裡所講的,真的對修行有特別的幫助。我們會感覺,透過學習、實修經論上所講的見解,一定會斷除無明、斷除所有的煩惱。所有的煩惱斷掉會如何?我們現在的情形,煩惱才一生起,心裡就很煩、很痛苦。它的結果出來,也讓周圍的人痛苦。不只如此,來世的果報更嚴重。所以一直在輪迴裡的那些苦甚麼時候會斷掉?修空性的見解,就一定會有機會脫離輪迴。所以,思惟煩惱集,要認清楚煩惱集是甚麼樣子、煩惱的本性、它的念頭是什麼樣子,這些都要清楚。
清楚這些的話,就會生起一種「不做不行」的感覺。這種感覺是,我已大略清楚解脫的路,自己也感受到可以斷掉那些無明、煩惱,我可以解脫,有這樣一條路。以前的釋迦牟尼佛、很多大菩薩,都已經解脫、證得果位了,經過這樣思惟,才會體會到這些是可能的。所以,以後我證得解脫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解脫不是書面說說而已。是真的有解脫的果位。當生起這種體會時,便會覺得這輩子自己已經了解了,卻還沒有認真走這條路,真是非常可惜!以上,是思惟集諦的作用。
 
生:無明與其他煩惱的關係是總別關係嗎?
師:無明與煩惱所在的位置像上面所說,但本質上來說,不可說煩惱是無明,貪心是無明。木瓜、這個桌子上的木瓜,二者是總別關係。但無明與貪心不是總別的關係。不是從「是不是」的角度談。貪心所住的位置,無明又進去裡面,所以無明不只是在自己的位置,也會進去其他的煩惱裡,而是從「在不在」這個角度談。無明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且也在別的煩惱的位置上。所以《四百論》裡用這個比喻,只有身根能同時在自己及其他的根上,但其他的根都只能在自己的根上。比如,眼根在眼睛,不在耳朵。所以,我們會清楚,無明存在於所有的煩惱裡。而且,無明不是在一般的位置,而是在最重要的、最中心的位置。這是就煩惱已經產生而言,無明普遍存在。在煩惱未產生之前,無明也存在,例如貪瞋還未生起之前,無明就已生起了。因為有無明,才會產生貪心瞋心。無明是貪瞋等煩惱生起的因,也是貪瞋等煩惱生起後,支撐起來、持續下去的主因。了解了這種關係,便會知道,斷除無明的話,整個煩惱都會消除。所以,要解脫的話,從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一直到無學道,其中,斷除無明、斷除煩惱是從見道才開始。見道的修習,是針對每個煩惱去對治嗎?不是,而是修空性。修空性,就可以斷除所有的煩惱。原因就是上面例子所講的,無明與煩惱的關係;如同身根遍一切根的關係。
 
生:無明像房子的鋼筋,是煩惱的根本。但是,從空性的角度看,鋼筋是從因緣而生、是空的,那就沒有煩惱了。是不是這樣?
師:若真正了解的話,會明白,從「有沒有」的角度看,它原來當然是沒有的。但是,我們卻認為它永遠存在、永遠都有。這是我們想錯了。它是否存在?是否是實有?這是另一回事。就我們這方面來說,我們一直把它當成是實在的、實有的,這種想法是貪心的根。要注意,我並不是講「實有是貪心的根」,而是「實有的這種想法,是貪心的根」。把所有的法都看成是實有,這種心就是無明。
 
生:以「眼根上也有身根」為喻,是不是,無明是總,煩惱如貪心等是別?
師:不能說無明就是貪心,而是在貪心中,有無明。在貪心所住的位置裡,無明也進去了。所以,無明當然在自己的位置上,但它也進到別的煩惱中。
 
生:在見道才正式斷除無明,在這之前,要如何種下之後斷除煩惱無明的因?
師:在資糧道、加行道時,並非完全沒有修空性。事實上,修空性對此二道的行者,是更重要的。「見道」的意思是,不只了解空性而已,就像親眼看見,即現證空性。比如,各位現在看見的放在眼前的面紙,非常清楚。但是,若現在閉上眼睛或頭轉過去,想一下剛才所看到面紙,清楚嗎?不清不楚。若問各位有沒有了解,可以說是了解。是不是清楚?並不清楚。睜開眼看到的面紙非常清楚,但眼睛一閉上,雖了解,但不清楚。
對空性的了解也是如此,像親眼看到的那種了解,是見道時才有。若只有了解但不是那麼清楚,就是在見道位之前的狀態。
 
生:了解空性與見到空性有沒有任何直接關聯?能否藉著聞思佛法、背熟空性的內容,而影響我真正見到空性的能力?
師:必須先學習了解剛才所講的那些,才能現證。就像我們看到面前的面紙,就會有一種想法:我看到了,面紙是甚麼樣子,就能夠描述。要如實地描述空性,也不是那麼容易。要學要修許多東西,才會了解,才會如實地描述。這還是了解的階段。在了解之後,還要打坐等。一般說,先有聞慧,也就是聽聞了這些理論,已經知道,了解空性,這些是聞慧而已,不是思慧。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是思慧,以為是自己思惟以後找到的。其實不是,因為,我們知道的理由都是靠書面、別人的口中找到的,是自己聽或想別人的理由而找到的,並不是用自己的內心找到的,所以只能算是聞慧。以聞慧繼續修,會出現另外的感受、另外的想法,自己的理由。此時,了解空性的程度又增長了,這是思慧。
有了思慧後,心裡已經有一點感受,有了這些感受,就可以打坐。之前,在聞慧時無法打坐,心會亂,那時空性並不會進入心中。有思慧就有希望,就有能力,空性與心就有了一種關係,有一種這空性是我的的感覺,那時才可以打坐、才能修行。在空性上一直定,可能半小時、一小時,這樣慢慢不斷地修。在修的階段,需要奢摩他、毗婆舍那,在毗婆舍那的階段還是要修。在毗婆舍那時,會稱為進入加行道。加行道有四個階段—煖、頂、忍、世第一,要一步步修。在這個過程裡,對空性的認識慢慢會愈來愈清楚。
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是愈來愈清楚?中間漸漸消除掉什麼障礙?是義共相。由於有義共相,還只是透過自己的想像去了解空性,還無法直接看到空性。這個想像,稱為義共相或共相。在加行道時,會一直這樣打坐—座上修,透過義共相,在了解空性的過程裡,一方面慢慢增加對空性的了解,一方面慢慢減少義共相。一旦不再透過義共相、真正抓到證悟空性時,便是見道。
 
生:到見道位,真正見到空性,所認識的空性就再不會失去嗎?
師:不用到見道位,到資糧道中品以上就不會退轉了。對大乘資糧道中品而言,在二十二個菩提心的第二個菩提心是「金菩提心」,「金」就是不退轉的意思。此時,不只對空性的證悟不會退轉,包括其他的一切證悟都不會退轉。
總結來說,空性的修持,在見道位之前就已開始了。以聞思修三慧而言,對空性的修慧即對空性上的奢摩他與毗婆舍那。而空性上的毗婆舍那,是在進入加行道時生起的。空性上的毗婆舍那當然就是修慧,但此時仍未現證空性,雖然已在修空性,是透過自己的想像—義共相—去了解空性。在透過義共相的同時,也在消除義共相,漸漸地,會增長不再需要義共相,就能了解空性的能力。因為,他一直看那個對境,此時,沒有辦法,只能靠義共相、心一直抓不到真正的空性,心就一直找,最後抓到了,義共相就不見了。不需要透過義共相時,就算是見道了。那時空性就很清楚,此時,才有能力斷除無明,現證空性時,斷除無明的能力才開始。從這裡開始,粗的無明、細的無明,一步步斷除。
在見道位時斷除粗的無明,見道位之後是修道,修道位十地菩薩,初地、二地、三地等,每個階段都有要斷除細的無明。細的無明分為九種層次,大中小三種層次中各又有大中小之分,就成了大大、大中、大小、中大、中中、中小、小大、小中、小小。細的無明在修道中漸次斷除。粗的無明,在見道位就會斷除掉,不像十地菩薩要斷除的無明分那麼多層次。
 

5.6 修學集諦時應注意的事

集諦就是苦諦的因,它可分為業集、煩惱集。這二者產生的順序是先有煩惱集,而後產生業集。它們的分別在於煩惱集是因,業集是果;業集是由煩惱集所產生的。業是由煩惱所造作、有感果報的能力者。先有煩惱,煩惱生起便造了業。雖然煩惱也是因,但是它不像業,在感果報的能力上那麼圓滿;但是,業的感果能力就已經圓滿。這是煩惱集、業集與苦的果報三者之間的關係。
比較粗顯得來講,業集可分為十不善業。上面講到十種不善業、五種果報。十不善業,是不好的果報苦果報的因。從它帶來苦果的角度來看,它是那麼不好的果報的因。所以十不善業是不好的、如同它的果報是苦的。一樣,十不善業也是要厭離的。把對於苦的果報強烈的厭離心,與業連結,也就是說,要厭離十不善業,正如同心裡很想厭離的對境—苦的果報—一樣。
要先想苦諦然後再想集諦,其用意就在這裡。在苦諦上生起厭離心後,要跟現在所做的業、所造的苦因連結。以殺業為例,當蚊子來叮時,我們的反應是不假思索地打它,但現在應該要在這樣的「業」上生起厭離心。怎麼生起呢?要從它的果報上的厭離心,連結對苦因上的厭離心。對果報若沒有厭離心,對於因的厭離心就不會生起。如何生起對果報的厭離心呢?之前講苦諦中三惡道有多苦時,已經做了思惟,所以,我若殺了這隻小蚊子,所感得的異熟果是地獄道。我們要想,墮到地獄道是多麼苦,把果報連結到打蚊子的業。即使不與地獄道的果報相接,只要想,如果我是這隻被打的蚊子,會有多痛?我殺了這個有情,來世我也一定會被別人殺。只是這樣想,就很可怕了。因此,要先生起果報上的厭離,然後連結到業上面、因上面,生起對於業因的厭離心。常常這樣思惟,一定會愈來愈減少造惡業,無論殺盗淫妄等惡業都會減少。
所以,厭離生起的次第是,先對苦的果報生起厭離心。然後連結到業上面,對惡業生起了厭離心。之後,這些惡業的因是什麼?是煩惱!若沒有煩惱,就不會造那些惡業,因此,真正要厭離的,要斷除的,是它的因,是煩惱不是業。有煩惱,就無法阻擋業的產生,一定會造業;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所以要對惡業起厭離心,真正要厭離的是煩惱。對於苦諦上的厭離心,要怎麼生起?先要對果報生起厭離,接下來是業的厭離,而後是煩惱上的厭離,也就是生起「我要斷除煩惱」的心。
雖然對業有厭離心,我一定要離開惡業的心生起,但是,我們無法直接對治這些惡業,若沒有掌握到業來自煩惱,只想著不要這些業,是沒有用的。因為,只要有煩惱,就一定會造業。所以,討厭那些業的話,就要從業的因—煩惱—下手。相比之下,煩惱比業更可怕,它才是幕後的主使者。
煩惱,粗顯地分,就是貪瞋癡。由貪所造的業,幾乎都會讓我們投生餓鬼道;瞋會讓我們投生地獄道;癡會讓我們投生畜生道。煩惱帶來苦,不只是在感得果報時才覺得苦。煩惱一生起,心裡就已經有苦了。自己的心原來的平靜,就開始被攪亂、破壞了。所有煩惱的根本,就是我執的執著心,只要我執一生起,我們就想不開,心就被鎖死、被緊緊綁住。不但心的寧靜破壞了,連身體的氣血也不順暢。比如,我們出門或坐車,一看到別人,心裡生起「我」與「他」的想法,或我跟他比較的心,或「我」的念頭一生起時,身上的氣馬上就不順,血脈跟著緊繃,自己今生許多病痛也因此出現。若沒有執著心,呼吸、氣血都會很順。例如跟一個與自己合得來的人在一起,我不會想跟他比較,心會覺得很放鬆。一旦生起想跟他比較的心,心就不放鬆,壓力馬上就來。同樣地,我執的心一生起,心的平靜就不見了,血脈也緊緊的。所以,從這裡就已經有苦了。
有時,可以去體會那種完全沒有執著心無所謂、不讓執著心生起,把執著心推一下,再看一看自己的氣血就會很順,很平靜,這樣子幾秒鐘或一、二分鐘。體會一下,會很舒服。比如,坐車時,看一看自己跟別人比較的心「他是怎麼樣,我是怎麼樣」,不用管這種念頭其實是完全不對的,打破這種心一分鐘或幾秒鐘,一定感覺到血脈很輕鬆。如果背痛或頭痛,頭緊緊的話,也一定會有幫助。
舉這個例子要說明的是,執著心只要一生起,心就已經有苦了。之後,我執還會產生「我的」的貪心,這個「我需要」,因為「我」很重要,所以「我」需要很多東西,好的「我」都要,這是貪心。隨著「我要」的希求心增長,「我不要」的瞋恚心同樣也跟著增長。對於「我要」造成傷害的,我要棄捨。或「我不要」的對境上,想要厭離、捨棄的心,這是瞋恨心。對於敵人或他人,因為「我」很重要,「我的」很重要,所以除了我以外的其他人都可以棄捨。當「我」「我的」貪心愈強時,對於他人的棄捨心就會越強,嚴重的話,就會變成很氣對方,這也算是瞋恨心。
煩惱,一生起就一定會很「煩」。所以,心很煩時,一定有煩惱。因此,當覺得心裡煩時,可以去找找看,此時的煩惱是什麼?那個煩惱的根本因裡面,一定有前面講的執著心。很煩時,注意去找找那些煩惱。然後,要怎麼樣對治它們?就閱讀經論裡的內容,若能把煩惱認得愈清楚,最起碼我們就不會跟著它走、被它騙。我們認得煩惱時會怕它,是它讓我煩的。最起碼,我們會有一種警惕戒慎的心:噢!它來了,拜託,我不要跟著它跑。若不跟著它跑,本身就已經有快樂了。
 

四聖諦 -4

6.0 苦諦與集諦

苦諦與集諦間的關係,簡單說,一是果、一是因。輪迴裡所有果的部分,是苦諦;輪迴裡所有因的部分,是集諦。也可以說,我們不需要的、不喜歡的、不想遭受的,就是苦。任何人都不想受苦,真的不想受苦,先要知道苦在哪裡,才有辦法進一步處理它。若不了解苦,只是一直想:「我不想受苦!」「我不想受苦!」是沒有意義的。若不想受苦,就要先了解苦是什麼。不想受苦,「不想受」是對的、是正確的,這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就是不想受苦,想要受樂。但是我們對於「苦」的認識是不對的,我們的認識太短、太窄、太淺,或只想到今天,有的人只想到一、二年,有的人可以想長一點,比如計畫,想廣一點到十年,有的人可以想二十年、一輩子。但是,能想到來世、廣大的角度的人,就比較少。只有透過佛法,才會想到為來世準備。進一步,若想要清除所有的煩惱,這種人才會想到要有很深廣的智慧。
無始以來,我們的心一直不想受苦,未來、無數的來世,這樣的希求也不會停止。我們心裡長久以來的這種希求,要不要去滿足呢?怎麼滿足這種希求呢?把所有的苦清除、證得所有的樂,這種希求才會滿足。無始以來,未曾停過、連睡覺也想著要好、要快樂,不要不好,不要受苦。想一想,若要好好照顧自己,就要朝著所希求的目標努力,慢慢地我們可以一步步滿足這個希求。要滿足這個希求也不容易,一定先要弄清楚自己不想受的苦,有多廣多大。苦在哪裡?真正的樂在哪裡?佛陀講苦諦與集諦以指導我們,讓我們明白所不想受的苦在哪裡?不只是苦的果,而是從所有的因到所有的果報,整個都要認清楚。
堪布阿琼仁波切成就虹光身探究 | 慈诚罗珠堪布【考证】佛陀成佛的地点大自在宫与大自在天的关系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