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问:道之根本是依止善知識。在還沒有找到上師前,如何修學依止軌理這個法類?認定上師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學依止?上師如果不在身邊,又該如何做好依止?
答:在別解脫戒經裡面有提到,這個就是你的老師,也就是中文講的以戒為師。所以,世尊涅槃前,是對眾多比丘眾說以戒為師。
以我們而言,距離世尊已經有二千六百年,雖然我們沒有親見世尊,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世尊所講的這些法,還有龍樹菩薩等著作,即甘珠爾、丹珠爾,這些就是我們的上師。先前我講過一個公案,種敦巴尊者對他的弟子說:「其實,你要把經典看成是你的上師。」
问:成佛之道中,上師與弟子的關係如何?如何區分根本上師與上師?
答: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們想要成佛,真正可以讓我們成佛的方法是什麼?就是菩提心與空正見。因為我們要修學菩提心與空正見卻不知道內容,所以我們需要有個人來指導我們。因此,歸依的內容說到,對我們講說佛法道理的是佛寶,真正可以救度我們的是法寶,僧寶是可以來幫助我們的。同樣,上師扮演的是可以教導我們佛法這樣一種角色。
我們要成佛、要得到一切種智,需要正確且圓滿的道次第。如果缺少什麼,我們就無法得到佛果位。當然,我們不了解這樣的道次第,所以我們需要有人給予指導。同樣,我們修行要生起證量,對我 們所要修的內容,先要有所聽聞,聽聞之後會生起聞所成慧。我們閱讀經典會帶來聞所成慧,於此之上,再加上有修行的上師的指導,那麼我們會有莫大的受益。例如,雖然《入行論》有講到菩提心與空正見的道理,但是如果我們要這樣地直接去修行,我們可能不知道該怎麼修、次第是什麼,哪個要先修、哪個後修。若我們依止一位有修行經驗的上師,那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上師是很重要的。
有關上師。律典裡面有提到一種,就是處所的上師。在最初的階段,我們需要這樣的上師,做什麼事都要向他報備。以這種上師而言,他有他必須具備的條件。同樣,對於親教師、阿闍黎,在律典上都有提到他們必須具備的條件。
現在好像有種現象:上師與轉世的仁波切好像畫上等號,事實上並不是如此。不是由地位高低來判斷上師的。為了能夠完全正確地講說道理,我們所依止的上師,他也必須具備條件。如果可以的話,應具備三種條件:一、才識精湛,即廣學多聞。二、德行嚴謹,就是對於所聽聞的道理,他都有拿來修持,不是口頭講講而已。三、心地善良,就是常常為眾生發願。總之,就是兩個條件:一是他要是一位懂佛法的學者,要廣學多聞;二是他要有修證的功德。
針對第二個問題——上師與根本上師有何差別?所謂根本上師,以密法來講,具足三種恩惠者,我們稱他為根本上師。三種恩惠是指什麼呢?第一、就是給我們傳授灌頂、傳授金剛戒體者。第二、他為我們講說續典(密續的道理)。第三、從他自己的經驗上教導我們如何修行,講說這些教授。具足這三種恩惠的上師,就是所謂的根本上師。一般而言,傳授我們戒體的,就是為我們授戒的這個和尚,我們可以把他視為一般的上師。同樣,我們不知道如何學習佛法,教導我們的這位師長,我們也可以視為上師。再者,指導我們如何修行、要怎麼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都是上師。
问:對上師有質疑,是不是就是信心不夠?
答:釋迦牟尼佛曾說:「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意思是,你不要因為尊敬我,就承認我所說的話,你要自己去觀察、檢驗。像龍樹菩薩——我最喜歡的佛法上師,是位出家比丘,也是位學者。他常讚揚佛,也常提出一些問題及分析的方法。他會說佛所說的經典是有了義及不了義,他會去觀察佛所說的話。又如,巴利語的經論中有說到須彌山,提到世界是怎麼形成的,說世界是平的、扁的。我不相信這種說法。科學已經證明地球不是平的、扁的,是圓的,而且我們可以用儀器看到。
還有佛陀親自說到,若上師所說與善法相順,我們就必須去行持,若所說與善法相違,我們就不應去做。顯然地,佛陀親自說他的跟隨者要遵循這個教法:如果上師是正確的,所說是符合經論的,就應 該去做;若所說的是不合理的,你不應該接受。西藏的上師說過:我們要觀察法,但是對上師要修淨觀,不觀他的過失。信心是對他有信心,並不是說他所說的我都要去做。
佛陀又說:自己才是自己的老師(自己的依怙)。對你說解脫、成佛之法,是不是可以達到,完全在你手上,這不是上師的能力,不是世尊的能力,祂不能直接給你內在的證德,你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得到內在的果位。佛,祂不是創世主,祂是一位老師而已,祂也是透過修行才變成佛。祂所說的法是透過祂的經驗而說出的,祂的心性與我們的心性完全一樣,只是祂的心已經完全清淨,我們的心尚未清 淨。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佛性。我有提到過最細微的心,最細微的心稱明光或光明,這就是成佛的種子。
问:有格西學位是否都是善知識?
答:不一定。善知識有必須具備的條件。
如果為了名聞利養而說法,此人就不具足條件。格西是指多聞教理的學者。他聽聞了很多佛法,因為已經學習了十多年,他的見解與一般人不同。但光是聽聞很多,並不代表內心已調伏,有教的證量,不一定有證的證量,所以並不一定是具有條件的善知識。
現在格西越來越多,有了些許不良情形,因此必須提高他們的水準。
- 作者:愿觉
- 链接:https://www.yuanjuebd.top/article/yzssxlwd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