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编者注:文本转自公众号「刘烁白在小宇宙」,欢迎关注。颜色标注等为编者自己学习所加)

躺平?

这是我随意起的一个题目,中文里所谓的“躺平”,听到这个词已经七年了,它跟所有的语言一样,这都是非常主观的。明显地,中文的词汇中有很多背景,每个字的意思也一直在改变,不仅是中文,其他语言也是如此。
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这类名词,如日本,日本的这个说法有点儿负面,这个名词有退缩的意思:小孩子待在家里不去工作不去学习,有“宅”的意思。中文也有一种说法,我忘了怎么说了,就是一种“安静地放弃”这种概念。对于这种越来越坏的状况,要去拥抱它而非抵抗或改变它。
就像某些运动竞赛中,两队比赛,一方输了却没有心情嬴回来一直玩运动的游戏的这种心情,不知道是不是与躺平这种状态类似?甚至有些人说在中国社会中“躺平”是最接近嬉皮文化的一种态度。在欧美的60年代有嬉皮运动主要是为了抗拒社会的价值
为什么我今晚要讲这个题目,因为某些时候“躺平”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再强调一次:名词都是非常主观的。有时候父母也会说“佛系”,有时父母对他们很懒惰的孩子很不满意时,就说他们是“佛系男孩、佛系女孩、佛系青年”,就是对那些没什么欲望的年轻人。但有时候也有正面意义,去追求内在的祥和平静。
“躺平”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含义:拒绝这个社会的压力,拒绝过度的工作,拒绝生命被卡在不断的竞争中,为了如此,他们的反应就是躺平并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对于“躺平”也有一种含义,就是过着躺平生活的人很容易放弃,几乎是采取一种失败者的态度,就是面对困难时不知如何处理、永远找一个借口不去负责任、永远不驱使自己改变现状。
所有这些都让我思考,为什么大家会把这些含义——即使仅仅是开玩笑,把这些含义与佛教、学佛的人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关心关注与讨论的问题。
也许佛教讲到了“出离”的概念,但出离的概念并非那么黑白分明,我们等会儿会讨论。佛教中也有谈到“随遇而安、安住当下”,在佛教文化中也描述了这种简单生活的态度。
今天在台北、香港的城市建筑中能看到一面墙,墙上有一幅画,画上总有一座山、一个小屋、一个人在看着山间风景,这是不是中国人非常浪漫的情怀或价值,对独自生活、简单生活的憧憬,虽然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因为这样简单生活、安住当下的观念,很多人误以为这与“躺平”是一样的。
不只是在中国,在印度传统中也分为四个阶段,最后两个阶段也非常有趣。我不是那么明白,但在中国的传统和文学中都有“无为”的观念。
我作为一个期望变成佛教徒的人,这样讲是很悲伤的,过了61年我还只是一个发愿变成佛教徒的人。如果我们用佛教、儒家、道家或印度大师的观念来看,“躺平、佛系”应当在学校的教科书里,比过去任何时候,我们都期望躺平。可在这个观点来讲,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对一个年轻的日本人“宅男、隐蔽青年”,如果这样做会也很困难。如果我们把“佛系、躺平”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真要去实践会很不容易。

躺平是一种艺术

我要说的是:“躺平”是一种艺术,不那么容易达到,躺平不仅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技巧。要躺平,你需要有足够的福德与运气,你必须很有办法、策略,就像古代典籍教我们的:为了什么都不做,我们要做很多事情。
首先我们需要某种相当的智慧知道怎么做,要实践躺平会有很多障碍,在所有的障碍中,你自己就是最大的障碍。在社会的观点,一般而言,你要执行躺平会非常困难,也许在个人程度上还会容易一点儿。为什么我们自己是最大的障碍?因为我们发展了一些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经由教育而来。
我们被教育或被制造成某种东西的奴隶,所以去实践躺平是非常困难的。由于我们对于这些价值观非常执着,由于我们个人的情况,所以我们有被冷落的恐惧,或者失去某些东西。尤其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是设计来让我们很自私的,在我们的教育中几乎没有让我们培养同理心的内容,当我们很自私,我们要完美地在躺平的状态中是很难的。
第一个是我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我讲的是“自我意识”而不是“自我觉知”,自我觉知是好的。我们的教育、环境、食物……都在强化我们的自我意识,当然加上这些社交媒体,更是如此。因为自我意识很强,所以一直对别人怎么看“我”有一种神经质的状态。当然有时候比较好的面向出现:我们担心会不会让别人不开心?
所有这些都不会让我们躺平,如果你真要躺平,你必须非常有技巧、非常熟练地处理这些事情,事实上你花点注意力的话,也没那么困难。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认为我”,如果在这其中我们有刹那的正念、觉知,我没在谈禅定的正念,只是谈的日常的很普通的注意力与觉知。大部分人都太忙了不会想到你的,你担心别人怎么你,事实上别人忙着注意他们自己、担心别人怎么看他们,所以没空看你是怎样。
我现在讲的是正确的躺平有多困难,当然你可以退缩或独处,你可以这样做一阵子,可这只是一种反应。总而言之,特别在现在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题目,世事改变了这么多,还有更多正在改变,而且改变地非常快,我都要失去我的工作了,人们可以问chatgpt关于中观的事情,而不是来问我。世界变化地这么快,在此刻重新去看古老的智慧真是非常重要,至少给我们一些忠告。

人生四期

曾经在台湾跟一些朋友谈过这个题目,在古代印度他们有一种如何过一生的策略。这年头有很多如何管理你生命的书:如何成为领袖、如何管理你的生活……这类书,这种东西很久之前就存在。在印度一个人把一生分为四个阶段,我一直觉得这个观念非常好。他们把一生分为四个阶段,甚至对每个阶段都有准确年纪的划分。
第一个阶段是学习期古印度的学习概念是非常精密的,不仅是收集信息而已,事实上涉及到很多沉思。常常觉得现代教育只关心信息,尤其是现代任何人只要利用信息和故事,他们就会赢,可是做一个学生不只是接受信息而已,而是应该去思维并应用你所学到的知识。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我的工作还保得住,chatgpt做不到这一点。总之,第一个阶段就是学习的阶段,一个人在这个时期要学习。
第二个阶段是在家期,成家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就结婚生子把那个管理这个家庭,总之是与家庭相关的。今天这两个阶段我们都有:学习与在家。虽然我会质疑现在教育的动机是什么,作为一个迷惑的众生,所有的动机都是有限的、晦涩不定的。
特别是现在,教育已经变成一种消费品,这真是非常悲伤,世界上有少数的几样东西都不能变成商品:教育、药品与战争可现在这一切都变为商品,这真是非常悲哀。
如果教育变为消费品,你就一定会被市场营销误导,这是很困难的,我相信你们很多人都有小孩,如果诸位有办法一定会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牛津哈佛普林斯顿等大学,因为这些大学都非常会营销,你就掉入他们营销的结果,就像你掉入喜欢Prada、Gucci、星巴克……一样。如果你技巧熟练、很有勇气,作为父母,此时就可以实践躺平的哲学。
你应该掉入这样的故事里面吗?孩子也许没法自己做决定,你应当负更多的责任,更应该这样想,当然这很困难,我试图有对大家的同理心,假如我有一个小孩,我邻居的女儿有钢琴课,我会很想让我的小孩去学大提琴,我不觉得我能做得到躺平,但很值得大家这样思考。
总之在这四个阶段,我们有非常熟悉的例子。
后面两个阶段我觉得非常迷人,第三个阶段直译的意思是:住在森林里的人我们在谈躺平的最高水平。还有第四个,最后一个阶段可以粗略地翻译为“弃绝者”。首先我们有学习的阶段、在家的阶段,第三个住在森林里的阶段,可以解释为退休的阶段。
这是很困难的,就像我有很多朋友一起变老,我现在常常会半夜起来身上冒着冷汗,就不提有些人的名字,我应该告诉你们其实在40岁初头时就该放下工作退休了。因为实际上,这是你生命里最大的一部分成果,但是我没有勇气在那时告诉你们,因为刚刚说过躺平是很难实践的,永远有这种担心:万一通货膨胀怎么办、打仗了怎么办、存款不多怎么办……
现代教育体系对后两个阶段从未有准备,甚至害怕这两个阶段最近法国抗议延迟退休的活动,现代教育把你看做一个意大利咖啡机,你被教育被组装被编程而去工作,做一个奴隶,所以你就做奴隶做到消耗完最后一滴精力,当你变得如此苍老虚弱时又遇到另一个消费品:养老中心。
今天的开示并没像平时教导佛法时这样做那样做就可以,今天没有给大家结论,而是作为一个佛教徒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生的价值。
第三个就是森林居住者的阶段,古印度时他们就这样做,现在的印度也有人这样做。
最有趣的是第四个,从第一个阶段你学习、第二个阶段你在家、第三个阶段你退隐森林,这好像就结束了,但印度人还有“出离”,到底在出离什么呢?我们就在谈第四个阶段——最高水平的躺平。
我听说在过去只有完成第四个阶段的人才能当皇帝或高官,我们不能认为这些观念是过去的古老的东西,事实上,即使如今做不到,我们还是可以对其有着渴望,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根据这些观念来调整。
在我年轻的时候,60、70甚至80年代中期,我在印度、尼泊尔遇到过很多嬉皮,这些嬉皮从欧洲各地、美国而来,他们放弃了很好的工作、居所,他们年轻时是嬉皮,后来也成就了很多事情,我认识的一位嬉皮士后来成为我父亲的学生,之后又成为Gucci最初始的设计师,我还挺佩服他们的。

「无为」

我有读过一些道家儒家关于“无为”的文章,他们谈到无为有一种内在的不用努力的特质,处于无为状态的人并非躺在那儿什么都不做、很懒惰的样子,事实上,他们很积极主动。在佛教文献中,尤其在密续中,谈到很多【任运自在】,这是我们人类很喜欢的东西,比如在一个派对与家人朋友一起,我们会感受到很“任运自在”的感觉,而非仪式性的。
所以我说的,如果我们真的欣赏躺平,从“无为、任运自在”的角度看,我们会很享受、会光芒四射、非常有魅力,人们会相信你。
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个人处在任运自在、无为、耀眼、不用力、不造作的状态中,他/她就没有预设的先决条件,我想我们都会欣赏并信任这样没有预设条件的人。
我们的在座诸位看上去并不太有可能去真正实践躺平,不过这个题目值得我们讨论,它应当出现在教科书中被讨论,应当出现在国际教育与环境上被讨论,因为人类终究并不是只是为了做什么的一个工具而已,我们几乎无法追上社会想追求的目标,竞争实在太激烈了,现代生活完全被竞争所驱使。在这种竞争的气氛中,即使短短的一个小时,我们也可以决定不去竞争,我们可以决定不去参与无止境的竞争,而得到一种明智。

八正道

现在谈一下明智,我现在要用【八正道】来整合。因为我们在谈如何引导、管理我们的生活,当然我们都有这样幻想就是最后总有某种奖励,对于我们在座的很多人达到一些目标会有自我的满足感,可是过一阵子或某些我们清醒时会自问:这都值得吗?刚刚谈到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教育都不让我们躺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很奇怪地不让我们躺平,是一种存在的焦虑,这越来越冲击我们。
对父母而言,他们帮助孩子长大,所以有这种故事在其中。对年轻人而言,他们相信银行存款、财富、权力、名声……这些,他们历经很多困难来达到这些目标,当然,会有很多令人兴奋的过程,但永远有这种焦虑存在,我们都不确定在下个转角有什么东西在等着我们。
对于我们某些人会觉得如果我们修行、我们努力的话,会有一个“证悟”在等我们。但很多人都没有,他们不相信任何这些事情。直到最近很多年轻人相信健康的生态环境,但现在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对这个也失去了信心并有其理由。对很多人来讲,结局是没有希望的,只是死亡而已,一毫无目的的感觉。
在过去人生目的是被宗教人士所设计,后来被社会学者设计比如“自由、民主”,现在我们对这些也失去了信任。这里就有一个危机,我们失去了明智。如果你问我,我会说到时候该看曾经佛陀所教导的智慧了,我们才能从无意义的追逐中解脱——这种无止境的竞争。
我一直认为八正道是对我们人生非常实际的指引。
所以我现在讲“明智”或“神志清醒”,基本上,你甚至可以说证悟即是【圆满的明智】当然佛教徒会使用些象征性语言放大了光环,如净土此类,我想也许你们其中的某些人更容易理解其为真正的明智。我想对于一个佛系或躺平生活的动机,是因为我们想要逃脱这种非常扭曲非常疯狂的互相竞争。因为好像整个社会体系都被设计成大家仅能勉强过活而已,其实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现代人必须请假才能一周里去好好地看一次日落,这真是太悲伤了。
现在在讲的是为何有些人有很强烈的冲动什么都不做,因为现在真的有非常强烈的疯狂性。而且我在讲的并不是一种巨大的疯狂性,而是这种疯狂性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因为这些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假设和各种各样不安全感的驱动,以及种种的质疑“万一如何呢?”,所以我们真的需要培养一种基本的神志清醒。

正见

所以,以下是来自佛陀的建议,就是八正道。首先是【正见】,接下来会非常简短地总结一下八正道,如果好好讲会是非常大的课题。
其中一个培养正见的方式就是要知道:一切都有其因缘,没有任何事物是随机出现的,没有任何事情是预先注定的,也没有任何事情是按照自由意志而成的,一切都依于因和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见地。
乍看之下,你或许认为这些我可以接受、可以理解,就某种程度来说,你能接受“一切都依于因缘”,但要完全地接受这个见地则非常困难。因为你总是有意无意地认为事情是你可以掌控的,这就是为何我们送子女去上学、喜欢密集型的课程、热爱工作……因为我们总有这种信念“只要我努力就能有所成就”,但世事并不总是如此,在某处总有些隐藏的因缘能毁掉你的种种理智、逻辑性、方法性的假设和你的期望。
具有“一切都依于因缘的正见”可以让我们解脱于荒谬的期待和各种假设,这时候你才能很真诚地相信: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基本上这就是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见地,这是在一个非常基础的层次上而言。
好像孔子有说过类似的话:不要担心,一切都在失控中。他是正确的,因为当你担心时,事实上就是你在相信某种系统。

正思维

第二点就是正确的动机,这是基于刚才我们讲的正见而来的,通常我们翻译为【正思维】,换句话说,事实上你已经很有觉知,很清楚一切事物无常的本质,一切事物的本质是不可靠的,也就是说,你并没有执着于某种结果,因此这就能为你带来正确的动机、发心。
比如你去见一个人,他因为某种疾病的缘故在濒临死亡,这时你会带着怎样的发心与他说话或做些什么呢?或者你知道你的这位朋友并未准备好听到他将死亡的消息,但是你知道他即将死亡,你的意图是想告诉他即将死亡,但你的行为不会马上告诉他即将死去,这只是众多的例子之一。基本就是说:正确的发心是基于正确的见地。
比如你正在玩一个游戏,你也知道这是个游戏,那么这时你的动机、与其互动的方式就是把它当作一个游戏,因为你有这样的动机,整个过程都能引起不同的影响。

正语

第三个则是【正语】正确的话语。基本上这方面的策略就是你不要制造与现实不符的话语,换句话说,就是你的语言不应阻扰自己与他人获得正确的见地,即使你善巧方便地做事,你的话语也必须带领自己与他人通向正确的见地,基本上就是不要欺骗自己与他人,因此也就不要对自己他人都非常粗鲁无礼。

正业

第四个则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正业】,因为你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正见没有任何事是随机发生的也没有任何事物是被创造出来的因此你的行为也要契合于这样的见地,当你的行为与正见相合补足时,你的行为既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他人,当然因此你就不会有杀生、偷盗、邪淫等这类的行为。

正命

【正命】因为你具备知道一切都依于因缘的正见因此你维持生计的方式也必须符合正见比如不买卖武器就是其中一例,因为你做武器、毒品、他人性命的买卖的话,就说明你并不具备正见。

正精进

第六个是【正精进】正确的努力因为你具有正见,所以你总是在护持自己的感官之门。事实上,如果仔细思维上面的几点,你就能理解其如何契合于我们讨论的主题“躺平”,为什么我们不能躺平呢?从佛教徒的观点来说,就是我们都忘记了一切都有赖于因缘。
这就是为何之前讲过,如果我们用非常负面的方式来解读这些词汇,事实上,它就不符合佛教对于生命的艺术,即如何过简单的当下的生活。

正念 正定

接下来的【正念】【正定】就是如何培养及维持正确的见地基本上,这个方法就是以止与观因为你知道一切事物都依因缘而生,所以你就不会在不善的因缘中散乱,即是修【止】【正定】则是你需要非常努力地要去成就证悟、了证实相。

成为富有的人

几年前我在印度教导过佛教徒如何生活的策略,那时就有听众提问:如果这样生活,我们就无法成为亿万富翁了,不是吗?佛教徒对此的回答是:或许你不会变为亿万富翁,但你会变成非常富有的人,因为佛教徒对“富有”的定义与满足、知足相关。就佛教徒来说,想要成为亿万富翁是一个错误的策略。
我们现在讲的是生活管理,对吗?我们有一个生活,不知道幸或不幸,我们此生有一个叫做【心】的东西,顺带一提这是一个很大的宣言,好好注意接下来要讲的。
我们有心,是的,很多时候我们有这个叫做心的东西是很不幸的,我们紧紧地与它绑定且无法分离,这其实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我们有这个心,不然的话如果你是这张椅子,椅子就不会感到它受到冷落、被坐的这部分也不会感到被过度使用了。
但你我是有【心】的,“心是什么”是另外要讲的课题。你怎么称呼它都无所谓,但我们就是有这个心,我们处于一个环境是无从选择的,因为总会有一些价值观,因此我们总是会有情绪,我们的情绪并不总是明智的,但我们总是会有情绪。
心的一大特质就是非常没有安全感,这种不安感需要我们时刻去修补它,这是无法做完的工作,因为总有一些源头带来不安感,所以我们需要管理这些。有时候我们在管理生活的过程中,会变得非常疲惫、焦虑,有些人就想“躺平”,但就像之前说的并没有这么容易,这是一种艺术需要很多善巧,尤其你上过学受过教育就挺难做到的,其实我们不该去上学的,那么我们的还能活得快乐些,不过现在太迟了。
我们孩子的这一代上学时的学业比我们那时不知重多少倍,所以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藉由【八正道】来管理我们非常疯狂的生活。
很不幸的,佛教被归类于一种宗教,我是不相信里面有什么宗教性的东西。以上就是今天我关于“躺平”这个现象与大家的交流,我尽量试着让它变得任运自在,不过差不多就这样了,我相信大家对此没什么问题,有什么好问的呢,我们现在应该去躺平就好。你看,你我都不觉得我们就能躺平,就像我总觉得让大家提点问题才行。
《二十一度母礼赞文》讲座 | 宗萨钦哲仁波切《法界宝藏论·第一品》与《三句击要》教授 | 达赖喇嘛尊者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