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普巴扎西仁波切:以后在修学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到,修行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也不是说当前所修的法,顺着个人的修行进展,当前所有仪轨乃至一些方法都可以搁置一旁,永久没有这样的做法。
就拿当前所修的上师瑜伽来说,我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修上师瑜伽,直至今天仍旧还在修上师瑜伽,所以没有搁置一旁的说法。我们每次都喜欢在某一个导师面前得到一个新法,只要曾经没有接触过的,甚至世上即便有,但是自己没有接触过的,都称之为一种新鲜。认为只要有一种新鲜感,第一次在接触过程当中,就感觉到很喜悦。但要是一切都顺着个人的意愿飘动,我想这个结局决定不会很好的。
为什么我们刚开始步入修行的时候,一定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作为自己的引导者?就是说接下来的一切修法,都要追随一个成就者的教言。成就者曾经修学过程中已经知道,什么叫做所追求的究竟目标——解脱,甚至也认识到整个修行的过程。他把这一系列经验赐予给后一代弟子,就是我们当前所学习的经验。这时候也不要一味去想着,我今天修这个法,明天再换另一个法会不会来得更快?不是当前很多汉族人就做喜欢这样的事吗?前面修一个法,修一阵时间,感觉到没有什么,又开始换法、换传承、换导师;又开始接触另一种法,修了一阵时间,仍旧没有什么感觉。
因为所有的感觉,有时候细致问问你自己,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有一些什么感觉,但是他还是奔着这么一个感觉走。第二次没有成功的话,第三次又去换传承、去寻找导师,又接触了一个新法。前期可能还是感觉到挺不错的,因为一切都凭着个人的感性走,所以这个感性,第一次接触的法来自导师,我想信在他的感觉里,应该是很适应于他的。但是又修了一阵时间,还是像往昔一般没有什感觉。所以到后面的时候,像有些非常糟糕的人,业际颠倒的,已经对修行不感兴趣了,就觉得还是没有什么感觉,所以把整体修行都搁置一旁。到最后有些人才真正定下心来,就觉得修行可不是这样走的,我在一生当中已经修过各式各样的法,但是到今天啥都不是。
曾经我们总认为,修着、修着,一个完全说不出来的、甚至意想不到的东西突然降临到你的身旁,或者是心中,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一直期待着去追求这样一个结果。但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所以大部分的心态都是失望的,这就是由于我们现前还是不懂什么叫修行的缘故所致。
修行并不是光换着走就来得更快的。要是这样的话,历代传承祖师一定会把这样殊胜的法赐予给我们后一代弟子的。我们说什么是历代高僧大德呢?救度一切众生成办解脱是每一位历代高僧大德的使命,就是说他的责任、他的使命就是为了度化众生。但是真有这么一个好事,就是不停地换传承、不停地换仪轨就可以达到想要的见地,历代传承祖师一定会告诫我们的,但从古至今没有听说过哪一位成就者是凭借这样的修学方式而成办解脱的。这就告诫我们什么呢?有时候不能顺着个人的感性走。
前期在做什么事情,至于后面在做的过程当中,根据你的内心调整和得到的见地,从这个见解方面是否有些改变?这是顺着你自己的能力。但是你陪伴的方便不需要再改动了,也就是说前面修什么法,现前就修什么法,最后就修什么法,永远不需要有太多的改变的。像有些接触(导师和法)太多的信众,到后面的时候,都已经越来越不敢再接触导师了。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前面世间方面我不欠谁的,但是出世间方面我欠得太多了。到后面的时候,就隐隐地感觉到,谒见导师形成一种恐惧感,怕又会再教一种方便让你去做的。前面所教的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完,今天再来一个新的,最终的结局还是只能搁置一旁,这也是心中产生恐惧的主要原因。所以我觉得这样没有太多的必要。
我想在座的每一个人,自从第一次到我的身边起,我虽然不能算是见过太多世面,但多多少少也了解到一些,因此从个人修行的经验来看,过多的一些传承没有太多的必要。尤其有些人可能是刚开始步入修行,第一时间与你这个传承接触、与我接触,那时候在他面前多多少少讲一些传承也可以。但很多很多都是前面已经走了很多很多路,才开始逐渐绕到这边来的,那么前面他一定有各式各样的仪轨和前面可修的法。这些仪轨永远不要搁置一旁,就是哪怕你现前对亚青寺这个传承感兴趣,身边所拥有的一切条件永远不要搁置一旁。
但我们平常也在讲,座上该如何运用?并不是讲解仪轨该怎么念诵,而是讲解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四厌离法并不讲解仪轨啊!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哪一样里面讲解仪轨呢?念什么呢?没有一个的,都是讲解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至于念诵仪轨,前面要是有一个完整的念诵仪轨,永远不要去改变。就像有些来自五明佛学院的弟子们说:“曾经我身边有一个上师瑜伽,是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我现前可以长时间顺着这个念诵可以吗?”当然可以,一定要这样的!
因为我们说过具德和具缘,由于个人的因缘曾经依止过这样的导师,所以从感情的角度来说这位导师对你更亲切,感情更深、更亲切的。就像我们平常为什么一定要把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对面?这个上师不是说他的功德超越一切,功德和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与低,就是获得解脱了。但是在我心目当中,为什么这位导师一定要立在最高的位置上面?因为从情感的角度当中,感情的角度当中讲解的。从感情的角度来说,因为个人的缘分,我对这位导师生起无比的信心,包括曾经这位导师给我赐予很多的法,所以在感情的角度当中来说非常深的,因此每当一想到这位导师的颜面,就发自内心地生出一种清净心,这就是为什么要观自己上师的主要目的。
这只是一个例子,其他很多信众可能曾经也依止过自己的导师,甚至身边也有这位导师曾经给你所传授的一些仪轨,这些仪轨都不要搁置一旁,今天可以完全按照这个仪轨来。就拿我们当前所修的正行法来说,四厌离法可以用到哪一个仪轨之上?都可以的。这个导师的上师瑜伽、那个导师的上师瑜伽,包括各式各样的本尊修法,甚至没有仪轨直接运用四厌离法,本来就是上师相应法。真正的上师相应法不是在于仪轨,仪轨只是一个文字,里面所讲解的含义就是四厌离法,就是四精要法。为什么一定要一个仪轨才能成为是上师相应法呢?
我要说这么多的真正目就是,前期无论在修什么法,现前继续开始修着走,不要到哪一个导师身边再去受个传承。因为现前很多人非常喜欢这么去做,像以前汉传佛教的法师们可能没有布置一些太多的仪轨吧?这样一来即便有些导师告诫你需要念诵多少法,应该基本都已经念完了的。但是曾经依止过五明佛学院的一些信众们,我相信你现在还欠很多导师们的心咒,这个一百万遍、那个一千万遍、那个一个亿,所以有时候也有很多人到我的身边来问:“我能不能拿一些钱,请僧众帮我念诵?”我说这个我真不敢说,因为曾经这位导师是否告诫过你,我今天所布置的一切功课,以后你念不完可以拿着钱让僧众帮你念诵?你当时立的誓是自己念诵的话,那这个我可真不敢说的。
所以就是这样的,由于这样的缘故,平常我很少布置什么功课,要做这个、做那个。但是座上座下讲解很多道理,这也是我们今生必做的事。我们也在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尤其是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每一个人身边,所以今天一定要精进修法,这个时候整体修法座上和座下必须要讲得更细致。那么座上该怎么去运用?座下该怎么护持正念?这也是我们平常讲得最多的方面。至于其他念诵仪轨呢?你往昔怎么念诵都不需要去改变。
比如说我以前是念佛的,但现前接触藏传佛教是否也要改变,不念佛去念其他的心咒?一点都没有必要。阿弥陀佛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难道念佛之外还有更殊胜的心咒可念吗?有时候也有很多人说,某某某某心咒可以这样那样。所有一切心咒都具备这个心咒的一切功效,但是至于你能不能达到所讲解的功德,就在于你的修行。不是说哪个心咒比哪个心咒更高,没有的,没有的,一点都没有的!要时时铭记这一点。
要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世上会出现那么多的心咒呢?因为众生条件本来就不同,佛善巧的地方就在于此上,根据每个不同条件的信众,来宣讲不同的法。就像我们平常在世上有各式各样的菜系,四川人爱吃这样的、东北人爱吃这样的、南方人爱吃那样的饭。一个饭只要饱肚子不就可以了吗?但不,每个人的口味不同。虽然一切都是为了饱肚子,但是在吃的过程当中有一种就叫做饮食文化。所以这种饮食在操作过程当中的一系列,来自每个区域的口味不同。当时这个无论是地区,或是气候等一系列缘故,有些地方可能需要吃些淡的、有些地方可能需要吃些辣的,这也是来自于区域,每个地方的文化不同。由于每个地方的文化不同、每个人口味不同,世上也呈现各式各样的菜系。但要是说一个倔强的话,那一切不是为了饱肚子,吃什么不就吃什么?但这个还是太绝对化了吧!
佛教也同样一个道理,每一个法都可以对治自己的内心,但为什么要呈现那么多的心咒,以及那么多的修学方式?由于众生根机条件不同的缘故,所以呈现不同的修学方式。至于某一种法,哪怕你现前在这个区域吃这样的饭,和其他的饭完全一样的,一切都是为了饱肚子。但是由于这样的人喜欢这样的味道,因此以这样的味道吃下去及饱肚子,这个饮食过程当中也是一种享受。
所以修行者们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有些人可能爱念诵阿弥陀佛;有些人刚开始步入修行的时候,由于个人的缘分,或者是宿世的因缘,爱念一些观音心咒;有些人爱念莲花生大师心咒、文殊菩萨心咒等等,都是根据个人条件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象,实际上每一个心咒的功效完全是一如的。比如说阿弥陀佛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他如同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观世音菩萨乃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总集,他如同阿弥陀佛一模一样,没有丝毫之差异。所以以后在修学方面就不需要换来换去,今天我们着重所讲解的就是仪轨方面,就不需要再换来换去,因为换来换去还是挺复杂的。
我们先举个例子,前期已经修过的法,多多少少已经顺手了,就是念起来更容易一些。但今天把这些搁置一旁再去做另一个新鲜的事情,但第一时间很绕口、不顺手等一系列不便的一些事情出来,这就没有必要。因为从功德的角度当中一切都是一如的话,那为什么一定要再去做另一件没有太多必要的事情?比如说和前者相比啊,都是平等的事情,那为什么不按照前者去做呢?就天天这个,刚好一切都稍微顺手的时候又把它搁置一旁,又去找一个不顺手的。
但这个顺手还需要一阵时间,比如念诵过程当中,先要认识到里面所有的字,并且念诵过程当中越来越熟悉,但这些都得需要一段时间去培养的。所以要记住这一点,前面是什么样的仪轨,永远不要改变,这就是你一辈子所修的法。(N0513)
- 作者:愿觉
- 链接:https://www.yuanjuebd.top/article/pbzxrbqgyccdks4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